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刘永斌:匠心守艺八十载 “啰儿调”传承伴一生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哦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哦啷啰)……”近日,在石柱县枫木镇土家啰儿调传习所,10多名游客与当地志愿者围坐成圈,85岁的刘永斌老人端坐中间,逐字逐句教唱啰儿调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老人声音洪亮,手势随着节奏起落,大家跟着哼唱,婉转悠扬的歌声在大街回荡。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斌与“啰儿调”的缘分已延续80余载,他的心愿,就是将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刘永斌后排(中)指导游客和志愿者学唱“啰儿调”歌曲

四岁启蒙,一生与“啰儿调”相伴

石柱县枫木镇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是刘永斌魂牵梦绕的家乡。“啰儿调”作为土家人在劳作、节庆中传唱的民歌,歌词多源于生活,自带泥土芬芳,极具土家特色。

生于1940年的刘永斌,自幼在父亲的歌声熏陶中长大。“父亲上山砍柴、下地薅草时总爱唱‘啰儿调’,调子跟着脚步走,干活都不觉得累。”刘永斌回忆,4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在地里薅草,听着父亲唱“太阳出来(啰儿)红似火(哦啷啰),薅草人儿(啷啷扯哐扯)多快活(哦啷啰)……”不知不觉就跟着哼了起来。父亲发现刘永斌对唱“啰儿调”有兴趣和天赋,便一句句教他,从简单的劳动号子到叙事长歌,年幼的他很快就迷上了这种能“说话”的曲调。

刘永斌(右)指导女儿刘长珍、女婿王顺洋学习新歌

长大后的刘永斌,种过地、当过工人,但无论在哪,“啰儿调”都是他的“随身伙伴”。在田间劳作、工厂劳动时,他会即兴编唱。“唱‘啰儿调’不是为了出名,是心里有股子劲儿想唱出来。”他说,这些曲调里藏着土家人的喜怒哀乐,不唱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凭借着这份热爱,经过勤学苦练,刘永斌的演唱功底日益深厚。他不仅能演唱《长年歌》《街上妹子下乡来》《武陵山啰儿调》等100多首土家“啰儿调”民歌,还结合时代变化创作了《千野草场好风光》《黄水林海等你来》《昌坪村的幸福》等50多首“啰儿调”歌曲,用朴实的歌词唱出乡亲们的新生活,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民歌王”。

登上央视,让“啰儿”走出大山

“国家给了我这份荣誉,我就得担起这份责任。”2008年2月,刘永斌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性传承人,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啰儿调”的决心。

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邀请刘永斌录制节目。接到通知时,他既紧张又激动,特意穿上最整洁的土家对襟衫,带着小女儿刘长珍赶往北京。

录制现场,他肩扛扁担、腰挂柴刀,还原了田间劳作的场景,与女儿合唱《砍柴歌》:山里妹子(舍)上街来(哟喂),灯笼裤脚(嘛啰儿啰),红绣鞋(哟喂);青布围腰(舍),花腰带(哟喂),山歌调子(嘛啰儿啰),唱起来(哟喂)……父女俩的演唱原汁原味,充满生活气息,让在场的编导连连称赞:“这才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歌声!”

刘永斌(中)走进枫木小学指导孩子学唱“啰儿调”

2016年1月,刘永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农业和军事频道《乡土·盛典——致敬中国民歌》节目录制,与非洲歌星好弟同台演唱了《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个是土家老人,一个是外国友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啰儿调”的旋律中交融。

“音乐和文化没有国界,土家的民歌能让外国朋友听懂,我特别自豪。希望通过土家民歌的传唱,传播‘啰儿调’,给全世界的人们带去音乐的快乐。”演出结束后,刘永斌握着好弟的手,两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多年来,刘永斌的足迹遍布川、渝、鄂各地,参加过数百场文艺演出和比赛,获奖无数。

倾囊相授,守护“根脉”代相传

2012年春,刘永斌组建了“石柱县刘家班演出队”,他不仅把儿子刘长春、刘长顺,女儿刘长梅、刘长珍,女婿王顺洋,徒弟向云群拉进了“刘家班”,还帮助刘长珍和向云群培养成为“啰儿调”市级传承人,更好的传承这项非遗文化。

“‘啰儿调’最大特点是衬词‘啰儿’和‘哦啷啰’,歌词以七字为主,可即兴填词,内容丰富、语言诙谐,具有浓郁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啰儿调传习活动中,刘永斌一次次耐心指导。

刘永斌(右二)与“刘家班”队员在创作新歌

10余年来,刘永斌带领队员走遍了全县乡镇(街道)、附近区县及湖北利川等地,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武陵山啰儿调》《送郎歌》等经典民歌与自创曲目,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啰儿调”的魅力,还学会了传唱“啰儿调”歌曲。

近年来,在各级相关部门支持下,石柱县枫木镇建起了薅草仪式传习所和石柱土家啰儿调传习所。“是党的关怀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新生,这就是我的幸福……”如今,刘永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传习所里。在开课时,他从衬词的发音到节奏的把握,耐心细致地传授。

“‘啰儿’这两个字,要唱得轻快,像山风拂过树叶;‘哦啷啰’要拖长点,带着点回音的感觉……”教学时,他常站在学员中间,边示范边纠正。代代相承中,刘永斌、刘长珍父女还成为枫木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校外辅导员,助力该校成为“啰儿调”市级传承基地。

刘永斌(中)带领“刘家班”队员参加演出活动

“太阳出来喜洋洋,生活一天一个样……”夕阳西下,传习所歌声渐歇,刘永斌走出屋子,望着连绵青山,又轻轻哼起了熟悉的歌曲,歌声里,不仅是他对“啰儿调”的痴心热爱,更藏着一位老艺人对民族文化的匠心守护。

(  作者:隆太良 胡倩 钟思佳 编辑 何小敏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