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至20日,石柱县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石柱县城玉音广场如火如荼举行,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在众多展馆中,“青棕守艺坊”格外引人注目。
只见一名女孩手拿一片棕叶,在学生们的注视下,灵巧的双手快速翻飞,拉、叠、穿、绕、缠、剪等动作一气呵成。转眼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蜻蜓便出现在大家眼前,翅膀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就要展翅高飞。孩子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大家无不被博大精深的中国非遗技艺深深折服。
这位技艺精湛的女孩,就是石柱县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的90后土家女孩余启贵,她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艺名——余雪兰。因致力传承棕编非遗技艺,不懈追求棕编“工匠梦”,在 2023年3月,她被评为石柱县优秀非遗传承人;2023年5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员”;2025年1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女承爷业,苦学非遗棕编技艺
“老师,真了不起!这门棕编技艺是哪个教你的哟?”在石柱县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位小学生好奇地问道。
“大学毕业回家后,跟我爷爷学的,我是家族的第七代棕编传承人。”余启贵一边用棕叶熟练地编织着一只蚂蚱,一边和颜悦色地回答着孩子们的提问。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手中的动作丝毫没有因为交谈而减慢。
原来,余启贵的爷爷余木兵的棕编之路始于12岁。那时,余木兵跟着伯父学习棕编技艺,寒来暑往,历经7年的艰苦学习与实践,终于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棕编技艺。
此后的60年里,余木兵始终坚守这份传统手艺,不断钻研创新,将棕编技艺练就得炉火纯青。凭借着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不仅成为我县棕编技艺传承人,还先后被评为自强不息 “重庆好人”“石柱好人”,在棕编领域熠熠生辉。
时光回溯到2020年春节期间,高海拔的丰田村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整个村庄银装素裹。受天气影响,村民们无法外出从事生产劳动。闲在家中的余木兵却没有闲着,用之前采摘回来的一片片棕叶,在家编织花鸟虫鱼。
当时,在家团年的余启贵虽然从小就知道爷爷会棕编技艺,但从未近距离观看过爷爷的现场创作。当她看到爷爷仅用一片叶子,几个简单的动作,就编出了一只活灵活现、仿佛随时能蹦跳起来的蚂蚱时,内心震惊不已。出于好奇和对爷爷手艺的赞叹,她立即拿出手机,将爷爷编织蚂蚱的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到了快手平台上。
让余启贵没想到的是,这条看似普通的短视频在快手平台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视频发布后,观看量如火箭般迅速攀升,短短几天就达到了20多万人次,1万多名网友关注了她的账号。她的爷爷也因此成为“网红”,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棕编技艺的惊叹与喜爱。
“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爷爷意外走红,深深触动了余启贵的心,一个传承棕编技艺的“工匠梦”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从那以后,她怀揣着这份信念,决定跟随年过古稀的爷爷,刻苦学习棕编技艺。
在学习中,余启贵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指被棕叶划破是常有的事,但她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在爷爷耐心细致的教导下,她一步一个脚印,让这门古老的土家传统技艺在一脉相传中得以延续。
融会贯通,棕编作品声名远播
余启贵大学所学的知识,为她学习棕编技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她勤学苦练,不断尝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棕编技艺相结合,通过“老手艺 + 新创意”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她以普通的棕叶为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制作出来的马、龙、牛等棕编动物作品不仅形态逼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赋予了这些动物的生命力。而她创作的字画作品也美观大方,将棕编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让人不得不感叹她堪称神奇的巧思与技艺。
2021年,余启贵敏锐地察觉到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在爷爷和丈夫龙曦的全力支持与帮助下,她大胆运用“互联网+传统技艺”的短视频直播形式,开启了“棕编传统技艺 + 短视频”的全平台运营之路。
在线上,她与爷爷精心策划每一场直播,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精彩绝伦的现场编织演示,向网友们展示棕编技艺的魅力;在线下,她积极参加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类文艺交流活动,主动与其他技艺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知名度。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她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全网粉丝量一路飙升,总量高达260万人。
余启贵的棕编作品在各大展览和比赛中屡获佳绩,声名远播。2021年7月,她的棕编作品《牛气冲天》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百年风华百花齐放暨重庆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民间文艺家艺术展”,向更多人展示了棕编技艺的魅力;2023年9月,其棕编作品《天下为公》被石柱县民革委员会选为对外礼品,成为了宣传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12月,她的棕编作品《为人民服务》荣获“风清石柱首届廉洁文化大赛”一等奖,以棕编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廉洁文化,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凭借在棕编领域的优异表现,余启贵先后成为重庆市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2022年12月,其“雪兰的编艺”入选团中央第六届“中国青年好网名”优秀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位致力于传承传统技艺的90后女孩。2024年6月,她被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实践性保护成果宣传展示“最佳传承奖”。这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是对她多年来努力和坚持的最好肯定。
余启贵与爷爷致力传承棕编非遗技艺的事迹,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众多知名媒体纷纷对他们进行报道,让石柱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媒体的传播下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棕编这门传统技艺。
不遗余力,传承土家非遗技艺
“朋友们,请把棕叶拿在手上,先拉、再叠、再穿、再缠、再剪……这样就编织成一只蜻蜓了。”每周一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余启贵就早早起床,简单收拾后,便匆匆赶往石柱县站,乘坐动车风尘仆仆地赶往位于涪陵区的长江师范学院。尽管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期待。
原来,在2024年6月,余启贵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编织经验,被长江师范学院聘请为任期三年的“同心筑梦•统战文传文创服务中心拾遗薪传研学堂”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棕编技艺实践指导老师。
在长江师范学院的课堂上,她面对大一至大三的大学生们,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编织步骤,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棕编技艺。她一边示范,一边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土家非遗文化,让大学生们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深入了解到了棕编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周一节的特色课,成为了大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让长江之滨的这所大学洋溢着浓郁的非遗文化氛围。
结束了长江师范学院的教学任务,从涪陵回到石柱后,余启贵也没有丝毫停歇。每周二到周五,她要风雨无阻地赶到南宾小学,为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传授棕编技艺。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她总是充满耐心和爱心,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棕编的兴趣。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手中的棕叶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余启贵深知,棕编这项传统技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她坚定地说:“我现在喜欢上了这份事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棕编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
在丰田村的家里,余启贵与爷爷精心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棕编作品。大到威风凛凛的马、气势磅礴的龙、憨态可掬的牛,小到灵动的蚂蚱、美丽的蝴蝶等昆虫,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千姿百态。这些独具土家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在“文化 +”理念的推动下,展现出了产业新活力、新魅力。
尽管丰田村地处偏远,山路崎岖难行,但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岭南大学等多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在这里开展创作写生、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等活动。
每当有学生前来学习,余启贵与爷爷都倾囊相授,悉心指导,从最基础的编织技巧到创意设计,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让大学生们开心而来,满载而归。
“姐姐,在你的精心指导下,我的棕编作品获得了省赛特等奖,正在为国赛和中国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做充分的准备,非常感谢你的帮助!”今年4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彭汇川等学生来到余启贵家学习棕编技艺,带着作品回到学校参加比赛获奖后,在5月27日,他给余启贵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喜讯。
同时,余启贵还应邀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棕编非遗展演活动,一片普通的棕叶,在她手中幻化成灵动的艺术品,既保留着乡土气息,又透着巧思匠心,吸引众人纷纷驻足赞叹,大家对这项指尖上的技艺赞不绝口。在一场场文化展演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社会各界人士近距离感受到了土家非遗的无穷魅力。
时光荏苒,一路走来,余启贵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坚守着棕编技艺的传承之路。她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棕编艺人,更是一位勇敢的追梦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担当,让棕编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她心中的“工匠梦”不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