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从0到1再到N” 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成果丰硕、成绩亮眼。首先来聚焦先进材料产业,随着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MOF材料,这一具有非凡应用价值的前沿材料走进公众视野。在重庆,MOF材料已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今日一起聚焦。

前沿突破: MOF材料的重庆产业化

目前,全球科学家合成出的MOF材料多达10万种。在重庆,MOF材料已经被应用在生物医药、化工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产业化的进程也已经全面铺开。比如,这根含有MOF材料的陶瓷膜管,就被用在氦气的提纯上。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丁佰锁告诉记者,氦气是核磁共振、粒子对撞还有航天火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传统上大部分的氦气都依赖进口。MOF 材料的出现能让氦气的提纯变得更加经济可行。将页岩气从管道的一端输入进去,管道内膜表面的 MOF 材料,就像一把精准的筛子,可以让氦气精准地通过,却把其他的分子拒之门外,我们最终就能够收集到高纯度的氦气。重庆的这一突破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

2025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之一的奥马尔·M·亚吉教授是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科学顾问,他一直非常关注研究院在重庆的产业化进展。诺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了这个神奇的 MOF 材料,而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是国内首个实现 MOF 材料吨级生产的平台。相信在丰富的产业资源的支持之下,奥马尔·M·亚吉教授很多的前沿构想,未来能够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为了实现MOF材料的产业化,重庆已为之准备了多年。2022年3月,理工清科研究院落户我市,几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国内首个MOF材料批量化制备中试平台、全球领先的百吨级MOF材料生产基地。研究院开发的AMC超级滤料,可高效吸附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污染物,性能全球领先;在低空经济领域,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MOF固体氢动力无人机于去年成功首飞,此外,MOF材料在血液净化滤材、新型硼药等领域都实现了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

除了先进材料,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样引人注目。深蓝汽车在行业首创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于今年10月13日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这是长安汽车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技术攻坚: 破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痛点

天气渐冷之后,各位电动车主就开始犯愁,续航“缩水”,充电“龟速”,连动力也“打了折扣”。重庆的冬天还算温柔的,要是到北方,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咱们的电动车,到底能不能“支棱”起来呢?

动力电池里面的电芯包含了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 ,而电解液在低温环境下流动性会减缓,这样就会使电池的动力性和充电速度都受到很大影响。“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简单说就是让电池自己热起来 。那么实战效果如何呢?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介绍说,他们去到了中国最冷的漠河、黑河、牙克石还有呼伦贝尔进行实地验证,确保“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够可靠,而且有非常好的效果。

包括“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在内,重庆这一科研团队研发的多项电池技术,先后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汽车科学技术成就奖、中国专利金奖,成为重庆科技创新助力国家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重庆的科技创新故事,来自于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我们再把目光前移到2022年3月1日,这一天,新修订的《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可以说,这次修订,重庆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就已清晰浮现。条例对原条文内容作了全面调整,删除2条、修改41条、新增32条,从制度层面为科技创新扫除了障碍。比如说,新增“基础研究”相关规定,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和引导性,激励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再比如,新增“科技创新承载区”专章,提出打造集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成果交易、新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创新综合体,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几年时间,我市全力打造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通过“公开竞争”“揭榜挂帅”“赛马比拼”“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而就在前些天,11月17日,央地共建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10多个中央和国家部委负责人齐聚重庆,集中了科技、金融、财政、教育等关键资源,此次推进会,无疑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科创雨林生态的构建中,我市还加大金融支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

尖端技术不断突破,得益于持续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金融领域为例,我市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久前, 建设银行就创新性发布“渝链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为科创主体提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场景下的资金支持。

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主任翟晓彬说,他们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技术流”“投资流”“知识产权内评估”等科创画像,将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知识产权价值等软实力转化为可量化授信指标,解决科创企业“技术含量高、实物资产少”的金融服务痛点,已累计服务全市科技型企业超2.1万户,信贷余额超1100亿元。

市科技局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研发投入总量达8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居西部第一;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23家、科技型企业7.56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2.1倍、2.8倍,研发经费投入、科技创新基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 7个关键指标实现倍增。同时,建设海外研发中心31家,与71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伟表示,“十五五”时期,重庆将加快构建领军人物、标志平台、重大成果、产业发展的创新矩阵,显著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在建设科技强国中体现重庆担当、凸显重庆力量。

如何进一步体现重庆担当、凸显重庆力量,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权认为,塑造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要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重庆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集聚海内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力研发更多“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要加快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地。围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助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1到100”的创新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创新高地。

三是要加快打造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地。要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早日建成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几年来,重庆在科技创新领域动作频频,精心布局、务实行动,全面提升自身在国家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从0到1再到N”,深耕科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相信必将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持久且强劲的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