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巴山蜀水竞风流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

重庆广电-第1眼TV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2022年5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三年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资足常乐”跨区域文旅品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察窗口。

“资足常乐”串起文旅新体验

2025年,渝超足球赛激情开赛,给川渝两地球迷们的业余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大足,一张主场球赛的门票,还有另外的妙处。“我们当时买渝超门票的时候就知道,拿渝超门票可以免费参观大足石刻。”市民陈佳告诉记者。

陈佳一家的大足石刻之旅充满惊喜,正好赶上了北山136窟保护性栏杆拆除。这是该窟近三十年来首次以毫无遮挡的姿态迎接游客,也让一家人对巴蜀石窟艺术有了更深的向往。就在2025年4月,一条连接重庆大足与四川资阳的“打卡石刻神话”主题游径,让游客们的行程能够在川渝之间得以延伸。这是全国首条跨省推进的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涵盖51处文物和文化遗产主干资源和15处关联资源,成功入选了“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

而游客能够“一体化”畅游川渝千年石窟,得益于两地共建的科技创新保护体系。双方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攻关岩体加固、彩绘修复等核心难题。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基础性的文化工程——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川渝两地携手编撰的《巴蜀石窟全集》,也正在全力推进中。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透露,预计2027年能够全部完成全集的编撰工作。它的面世将首次全景式呈现巴蜀石窟的千年脉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不尽的源头活水。

“资足常乐”中的“资”是四川资阳市,“足“是重庆大足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唯一一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平台。2022年2月,《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出炉。自那时起,资阳、大足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搭子”。三年来,两地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打破区域界限,共同描绘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画卷。

“资足常乐”的故事,是缩影。川渝两地聚焦品牌共塑,联合推出“宽洪大量”“点石成金”“七星揽月”等品牌组合,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800余趟,去年超过1亿人次实现川渝同游、川渝互游。与此同时,文化产业走向深度协同。

文化产业走向深度协同

2025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这一中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首次由川渝两地协同举办。

艺术节期间,100余台舞台剧目、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约1000件艺术作品连番展演。其中,23部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54场,吸引近5万人次现场观看,线上线下观看量突破3100万人次。由川渝联合打造的话剧《谁在敲门》成为文华奖评选中川渝地区唯一入围的话剧剧目。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董凡表示,依托“川渝一盘棋”的文化合作机制,不仅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深度融合,更打造出成渝地区文艺协同发展的“川渝样本”。

川渝文化产业的协同,正从艺术共创向更广的维度拓展。两地率先协同实施《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立法,开创全国先河;共同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体系,川渝阅读“一卡通”已惠及千万市民。今年2月成立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目前已汇聚超1000家成员单位,获得超500亿元授信,为走廊建设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

市场联动,项目共推,服务共享,品牌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正昂首迈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川渝携手打造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在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添加了新的助力。

“科技+文化”点亮城市消费新场景

在长嘉汇购物公园的观景平台,现场所有人都被眼前这片由科技与艺术点亮的夜空深深震撼。“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从今年4月首飞以来,已吸引了超600万人次现场观看,全网传播量更是突破了75亿。

“很漂亮、很震撼”,游客们纷纷表示。一位大连游客说,他特意延迟了一天,就为了看无人机灯光秀。还有一位德国游客告诉记者,很多德国人从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重庆许多值得游览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德国人都愿意来重庆旅游。

不仅如此,每周六和重大节假日常态化上演的“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自启动以来,已直接带动消费约4.1亿元,形成了“一场表演带活一片产业”的良性循环。除了空中的科技盛宴,地面的艺术体验同样在丰富着市民与游客的夜生活。从11月开始,每周六晚7点半,“重庆之夜”交响音乐会在两江环抱的重庆国际会客厅如期上演,古典音乐与山城夜景交相辉映,成为城市文化新IP。

融合“科技+文化”,让交响音乐会与无人机灯光秀无缝连接,成为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独特的风景线。目前,川渝两地已联合培育这样的文旅消费新场景100个,共同构筑起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优势,成渝双城游,也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游客的热门选择。

巴蜀文旅走廊实力圈粉世界游客

近日,川渝地区迎来一支由15家阿联酋旅行社和网络大V组成的踩线团。连续9天的深度考察,沿途的巴蜀风光,令踩线团的成员们赞叹不已。

阿联酋某旅行社高级销售经理 Nizam说:“我强烈建议阿联酋的旅游公司,将这里纳入推荐目的地。如果游客希望获得一段独特而美妙的体验,那么这里是一个绝佳选择。”

入境游市场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川渝两地的协同发力。两地打造的“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国际旅游环线,有效串联起核心旅游资源。免签政策放宽、国际航线加密,为游客便捷入镜铺平了道路。更值得关注的是,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即将落户重庆。这是川渝首个国际文旅平台,将为巴蜀文旅走廊吸引全球游客注入全新动力。

以“巴蜀文旅走廊”为纽带,将“新韵重庆”与“天府之国”的魅力共同推向世界,一个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正加速崛起。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重庆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江燕玲看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启动三年来,在政策强力引领与两地同心发力下,已实现从“规划蓝图”到“实景画卷”的跨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规划限期结束的关键节点上,重庆可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走廊建设提质升级:一是迭代协同体系,深化治理创新。以“川渝通办”文旅证照审批扩容提速为突破,推动政策标准统一、数据资源共享,让协同发展从“项目联动”向“体系共融”跨越。二是聚焦文化赋能,丰富产品供给。联动办好百万职工游巴渝、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巴蜀合唱节,深挖巴渝文化、非遗资源核心价值,激活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让文旅供给更具特色与吸引力。三是拓展开放格局,提升国际影响。将走廊建设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推动巴蜀文旅符号海外落地,打造跨境研学、国际文旅节等品牌活动,让这条承载川渝底蕴的走廊,从“国内热点”稳步升级为享誉世界的“文旅名片”。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吴静 尹力 丁琳 李艺 陈力 综合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