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数字赋能 让社会救助有精度温度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点在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通过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能力,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数字赋能,让社会救助有精度温度,今日一起聚焦。

“渝悦救助通” 开辟救助帮扶新路径

不久前,南川区民主镇文福村村民程联君因病入院,家庭一时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当地民政办工作人员上门,帮助他成功申领了临时救助金和低保金,解了燃眉之急。近年来,我市依托“渝悦救助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收录在册,通过链接公安、人社、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实时监测在册对象家庭经济变化等情况,主动预警可能致困的家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程联君一家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南川区民主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邵春艳介绍说,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监测发现了程联君家有大额的医疗支出,通过核实确认他的情况实属,民政部门就通过临时救助予以救助,今年10月又给他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程联君说,如果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主动上门,他也不会去了解这些救助政策,现在这种主动上门的救助方式非常好,他的家庭开支减轻了很多,对于家里面的帮助很大。

如何让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近年来,我市探索“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方法,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更通过大数据信息,动态监测相关人群的情况。2022年,重庆试点推出“渝悦救助通”,通过这一平台,我市重塑救助申请、审核和确认流程,完善了困难群体的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并成功整合了一网多渠道的救助资源。

在救助流程上,采取“上门办”“代为办”“预约办”3种服务模式,为自主申请有困难或者是无法自主申请的群众提供服务;在动态监测方面,常常有被救助的百姓直言,“我没给社区说,没给镇上说,你们咋晓得的?”其实并非是救助工作者“神通广大”,而是数据在“说话”。

“渝悦救助通”平台,可以设置上百项预警规则,一旦监测到风险指标,比如产生了高额大病医疗支出记录,就会立即触发预警。通过及时发现,主动靠前,务实帮扶,更好地兜住兜牢了民生底线。

织密社会救助“三级阵地”

有了“渝悦救助通”平台,重庆还进一步织密社会救助的“三级阵地”。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我市已形成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协同救助服务网络,这张网络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依托区县级联合体枢纽,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困难需求库和政府与社会救助帮扶资源库,健全了“摸排、发现、评估、救助、服务”的闭环管理机制,将16类300万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服务帮扶的视野范围。

这张网高效运转的核心,在于有强大的纵横协同能力。横向上,它联合9个专项救助部门和群团组织,实现救助事项“一件事”联办,并与18个部门在线实时核对信息并预警,与全市34家银行、60家保险公司实现专线打通、数据共享;纵向上,指令、信息与服务在三级网络间畅通流转,确保需求响应无阻,将惠民政策的温暖送达千家万户。

垫江县桂溪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昆鹏告诉记者,以前3天才能走完的流程,现在1天半就能完成,这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比如现在不用等群众来申请,通过系统数据对比,就能提前发现谁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策。

市低保中心(市核对中心)核查科科长张睿洁表示,我市已经形成了精准识别、分层管理、动态监测、需求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推送预警信息62.48万条,核实纳入保障8.3万人。

从“多部门跑断腿”,到现在“一网通办”,从过去“群众求政策”到现在“政策主动送”,大数据加持下,救助资源精准触达最需要的人。链接资源,才能精准“滴灌”。社会救助涉及的需求多样、场景复杂,仅靠民政部门力量有限,还必须拓宽服务主体、汇聚多方力量,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

“慈善+救助” 政府兜底 社会接力

链接资源,才能精准“滴灌”,目前,我市三级协同救助服务网络,还链接了223家社会组织和230项慈善资源,成为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去年10月,“渝悦救助通”首次上线“慈善+救助”功能板块,打通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数据壁垒:群众提交救助申请时,系统智能研判致困原因,精准推送适配的慈善项目;慈善组织入驻平台后,可实时共享救助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目前,平台已吸引124家慈善组织入驻,汇集230个慈善项目、资金超 4950万元,累计3040名困难群众获得476万元善款。此外,系统还实现了“救助+保险”协同,集成惠民济困保在线理赔等功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李俊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慈善资源,持续聚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让每一个困境都有回应,每一次善举都能抵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温度的社会救助新格局。

怎样进一步打造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李春南认为,精准识别是整个救助体系的起点。重庆已经把各部门的数据统一到了“渝悦救助通”上,已经具备非常扎实的基础,下一步要把数据“理顺、补全、用准”。

坚持“铁脚板 + 大数据” 的模式,线上大数据找线索,线下依托网格员、社工入户核实,重点要补齐农村、山区等监测盲区的信息。通过这样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看得见、分得清、判得准”。

要深化高效救助,核心在精简流程和协同发力。高效救助不仅是让群众“少跑腿”,更关键的是救助能更快发现、更快响应、更快办成。要让部门之间真正“跑在一起”,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民政、医保、教育等部门在职能衔接、流程衔接和数据共享上更流畅。

深化温暖救助,灵魂在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支持。总之,精准是基础,高效是关键,温暖是核心,智慧是方向。通过“数字底座 + 人文关怀”双轮驱动,重庆完全有能力构建更加现代、更加灵活、更加有温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并且持续贡献“重庆经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政策找人”真正成为常态,让民生服务从“可及”升级为“易及”,切切实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兜住底、兜准底、兜牢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