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于11月11日至13日在我市举办。大会将总结经验做法,研究探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今天的重庆,不仅是这场盛会的“东道主”,也正在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的“成长沃土”与“创新主场”。今日一起聚焦。

专精特新 “渝”见未来
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政策来保驾护航,重庆是精准滴灌。会议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详细解读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重庆特色”在于把政策落细、把服务做实。
在重庆,专精特新不是简单的一纸标签,而是一组组鲜活跃动的数据。在会场,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成绩单”: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培育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573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341家,总量位居西部前列。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企划经理王定军介绍,他们生产的四足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环境下连续工作5个小时,实现轻量化、可靠性、长续航的综合性能加持,在全行业领先。
重庆润际远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黄雨欣说,他们的产品高浓度合金元素添加剂,主要用于高端铝合金和高端特种钢的制备,特点是耐高温、耐腐蚀、轻量化。
“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约300家长安汽车供应链企业落户重庆。在协同平台的赋能下,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深度嵌入长安汽车产业链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长安汽车副总裁米梦冬告诉记者。

我们从最近公布的三组数据来看重庆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首先,重庆金融监管局最近发布消息,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863.86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也发布数据,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月均增速分别达36.2%和20.3%,增速在全国13个科技金融服务重点地区中居首位;第三组数据同样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今年截止10月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超60%、“专精特新”企业获贷率超70%,均高于全国水平。三组数据放在一起,清晰地表明金融活水正持续、大规模地流向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实体经济关键领域。

就在本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公示了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结果,重庆44家企业通过认定。我市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此达到341家,是2020年末的约5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了5738家、是2020年末的8.6倍。重庆“小巨人”快速壮大的背后,究竟有何培育密码呢?
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全市产业战略高度契合
市经济信息委介绍,本次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与全市产业战略高度契合、创新成色足、发展活力强等突出特点。从行业分布看,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部位于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范围内,显示出培育工作与全市产业布局的紧密衔接。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企业占比达50%;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企业占比36.4%,重点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链式发展格局日益清晰。

重庆“小巨人”企业已成为重庆制造业生态的硬核支撑。再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我市有做汽车芯片的云从科技,有做智能座舱的北斗智联,有做智能车灯的睿博光电,还有做电驱模具的渝江压铸。在汽车行业应用端、产业端的牵引下,带动关键零部件、智能系统、核心材料等一大批上下游优质企业向重庆集聚,相互赋能、相互促进,持续推动重庆产业结构迭代升级。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力争到“十五五”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双倍增”,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持续擦亮“重庆制造”金名片注入强劲动能。

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重庆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力量,那么这座西部制造业重镇,如何快速构建起专精特新企业“雨林生态”的呢?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一、培育方向,重庆的做法是聚焦本地产业特色,推动企业深度嵌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成为产业链聚链成群的重要支撑,企业本身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二、培育质量,政府连续出台多项金融支持举措赋能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培育数量,重庆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5738家,其背后,是一整套从科技成果“选种育种”,到科技企业“选苗育苗”,再到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优”的全周期培育工作体系。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北斗智联、宗申航发、中科摇橹船等一大批行业新锐。再一起走进中科摇橹船,看看这家“小巨人”企业的硬核实力。
光+AI:“重庆造”描绘行业新景
放大镜,看得清但看不远;手机相机,看得远,但是太模糊了。而这张测量图,是在1000米之外,拍到的7厘米宽的山体裂缝。这清晰度,令人惊叹。

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介绍,这是他们为地质勘察部门定制的一款在一公里实现厘米级监测的视化激光雷达相机,它的最远探测距离可以达到十公里乃至二十公里,在智能驾驶L3、L4、L5领域,这个智能感知手段是一个颠覆性创新。
“简单来讲就是‘光+AI’,高时间分辨的空间光学成像技术。”中科摇橹船高级副总裁毛奔补充说。

大家都知道,光速太快了,每秒30万公里。这一技术用飞秒级的超级慢镜头来捕捉光。一飞秒等于一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这样,在极短的空间内,它能一次性全面抓取光的所有信息。然后,通过AI技术,融合成一个单一、明确、简单的信号,发送给汽车的决策系统,让汽车能在复杂环境下,抓住重点,瞬间做出最安全的判断。

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透露,可视化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实现“水陆两栖”。水栖方面,目前他们和太湖领域珍稀鱼类的勘测,和中国淡水研究院已经在十多个省市达成了测试应用。这项技术可以说是重庆研发、全国应用、影响世界。

怎样进一步紧扣产业发展热点与企业实际需求,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雷程亮看来,一是对接链主后的生态卡位与价值共创。 在主动对接“33618”重点产业链链主后,企业不应仅满足于零部件供应,而要力争成为链主的“创新合伙人”,与链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新共同体,最终从单一供应商升级为产业链技术的定义者,真正融入产业创新综合体;二是实现从技术应用者到产业推动者的角色跃迁。专精特新企业应主动担当产业链更加重要的角色功能,通过“定义标准—输出成果—孵化生态”三步走,实现从单项技术突破者到产业能级提升推动者的质变,真正站上高质量发展的高速列车。

按照规划,到2027年,我市还要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并且进一步构建适合生长的生态系统,让更多本地制造业企业能摘下国家级、市级制造单项冠军。我们期待更多的“小巨人”成长为“巨人”,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磅礴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