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数”重庆丨全面建成数字重庆基本能力体系 山城越来越有“数”

数字化,是现代化城市的关键变量。在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下,这座超大城市正在全面融入数字化的浪潮。最近,重庆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应用场景领跑者”榜单,总数共计:25个,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公交,从城市智治到地灾智管,数字应用造就的创新场景,正在重塑生产生活的全新未来。2025年也是“数字中国”建设推进的第十年,今天召开的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强调,在重庆,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千行百业、烟火日常,加“数”而行,也将勾勒越来越丰富、立体的数字城市新图景。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新应用层出不穷 “数治”一座城

10月20号,巫溪县预警并处置了一起险情:驻守地质工程师巡查时发现一处岩质斜坡变形,在滑坡发生前1个半小时,坡下居民成功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

预警处置的精准度,就来自“地质灾害防救治改智管”应用。其中,地灾驻守地质工程师,是创新的一环,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仅为灾前的“防”和“救”提供预警依据,还为后续的“治”和“管”提供预判数据。这种全周期、数字化的智管模式,从另一起滑坡处置中可以清楚感知。

市地矿局136地质队地灾驻守工程师王晓梅告诉记者,他们在巡查中发现一处房屋存在裂缝,主要受强降雨因素引发,滑坡后缘变形迹象明显,经过测量对比,裂缝在继续增大。滑坡后缘变形加剧,又造成1间房屋垮塌,因提前撤离了人员,前后两次滑坡均未造成伤亡。

地质灾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防、救、治、改”每一环都必不可少。这是南川区金佛山北坡的黄草坪,一架无人机将出发巡山,为雨后的山体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目前,重庆已布设智能化监测设备5万余台套,覆盖1.2万处地灾风险隐患点,49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1.8万余名“四重”网格员,奔忙在一线。海量收集的实时数据,通过数字化应用,集纳为一体,为城市拉起安全的防线。

地灾领域,只是一个缩影。重庆强化“以赛促建、以赛促用”,开展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大赛。如同打开了一道道数字闸门,创新场景比比皆是,覆盖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全领域,全市“数治”效能节节攀升。以数据流打通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一波波“数字经济”浪潮,正在这座城市里奔涌澎湃。

数字化,也是一场破立并举的变革。打破的是数据壁垒,创立的是数据应用模式。我们回看这一发展轨迹: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吹响“冲锋号”,当时有2个部门2个应用在谋划;仅一年后,全市已有17个部门26个应用上线,数字化率达到60.8%;到今年4月,“冲锋号”吹响两年整,数字重庆已有20个部门50个应用上线,数字化率高达96.38%。

与之相对应,重庆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已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数字赋能指数达到87.6%,位居西部第一。 一个个数字应用,打通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构筑起强大的数字基础。基础之上,数字化的生活触手可及,数字化的城市呼之欲出。

打通孤岛 构筑强大数字基础

熊猫是重庆动物园里的顶流,像“四喜丸子”这样成对亮相的双胞胎,就有6对之多。作为全国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动物园,这里每天上演的“熊猫连续剧”,已成为抖音千万级流量密码。从清晨开始,自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与“长枪短炮”,就把周围层层包围。

大型景区一体化智管应用场景,集成实时监控数据,AI管理模块涵盖周边堵车指数、人流热力图、应急处置等综合功能。通过这一应用,熊猫馆等重点区域的拥堵指数,下降了65%。一座70年历史的老动物园,在数字浪潮中,蝶变为"会思考的城市新IP"。

在重庆,大型景区、大型场馆等流量聚集区域,是数字应用场景“最能显现效用”的地方。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开街以来已吸引游客近1亿人,人们在这里沉浸式体验原汁原味的老重庆街巷,景区秩序则由“城市大脑”实时守护,多部门协同,共商共治。如停车、交通等,实现了:一张图调度,一平台解决。

江津区双福国际农贸城,每天进出车辆约1.5万辆、人员超5万人次。庞大的体量、复杂的流量叠加,为治理带来挑战。安全稳定智管应用场景,如同24小时上线的“大脑”。热闹的市井,少了拥堵和喧嚣,多了轻松和高效。

应用场景畅行无阻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打通了壁垒,互联共享、流畅流动。仅以堵车指数为例,数字基础是重庆交通智管平台,其中整合了长达6800公里的城市道路网络,纳入了3400个交通路口,覆盖了2900组信号灯。海量数据形成数字中枢,再通过一个个应用,精细化地落地于一个个场景。

“多跨协同”只是数字应用的“小试牛刀”,重庆正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城市的数字底座、提升数字能力,从数字应用落笔,描绘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数字经济,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重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5%,到2027年力争达到50%。从这个层面来说,数字应用榜单,实际上也是数字产业的“机会清单”。

双向赋能!应用与产业拓展新蓝海

在赛力斯超级工厂,一辆辆问界正在下线。在“汽车产业大脑”的精准调度下,300多家合作伙伴、50多家核心供应商被紧密联结在一起,数据实时共享联动,带来生产质效的大幅提升,超级工厂的日产能提升了13%。

在位于渝北区的问界交付中心,买车的车主便捷提车,从选车到上牌,全程手机上操作,上牌时间从一天压缩到30分钟。

重庆是全国首个“新车上牌全流程线上办理”省级试点城市。升级后的“12123”APP,实现了10余个部门的数据核验共享,集成了:网上选车购车、投保、缴税、选号、上户等服务,重庆新车上牌由此进入“分钟时代”。

像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到的“响应公交”,是重庆公交数智化运营的代表。本次上榜的智慧公交一体化疏运应用场景,涵盖公交数智化的多种方案,协同调度车辆、线路资源,一体化优化公交出行。

一个个数字应用场景,让各行各业、各个环节提质向新,同时,另一头也连接着数字经济核心业务。数字应用的创新动力,映射出数字产业的蓬勃活力。2024年重庆市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9910.2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产业数字化转型往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覆盖西部10省市,标识解析量超426亿,接入企业4万家。重庆已建成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数量位居西部第一。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这座超大城市、工业重镇,正在加速奔跑。

拓展应用,是数字重庆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因地制宜、让应用落地,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庆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伟认为,重庆作为超大城市与工业重镇,在制造业升级、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有诸多高辨识度成果待挖掘。

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结构性机遇。产业链协同数字化,推动龙头企业开放工业互联网能力,构建数据贯通体系,细分行业攻坚,开发“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是超大城市治理可打造山地特色样板。依托三峡库区危岩的数字档案,构建“实景三维+ AI预警+多部门联动”的全域地质安全网,利用5G +北斗技术打造“立体交通数字孪生系统”,建立长江嘉陵江协同管控平台,深化两江治理。

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特色单品数字产业链,建设产地仓数字监管系统,创新山地农村治理,开发适用于坡地村落的人居环境监测、物流配送优化等轻量化应用,以应用为锚点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未来,还有太多梦想,有待照进现实。我们期待着,数字化的浪潮,持续赋能巴渝大地的千行百业、承载着梦想的城市,也在逐浪数字化的进程中,不断回应人们的心之所愿:乘“数”而上,向“新”而行。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霜 邓静 袁媛 李艺 丁琳 尹力 陈力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