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重庆瞭望丨重视“中国人经济”,释放出何种信号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新信号。

10月24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说:“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何为“中国人经济”?其实它所对应的是GNI,即国民总收入。简单来说,GNI是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再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后所得到的数值。不难发现,GNI更注重“人”,其包含的范围也更广,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财富水平。

在“十五五”即将开启之际,中央重视“中国人经济”究竟释放出哪些信号?对普通人而言,“中国人经济”又将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图片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出席发布会。记者 金良快 摄/新华社

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人经济”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人经济”的活力,即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日益提高,中国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与收益权日益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接连迈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预计2025年底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可以预见,随着经济总量增长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相互作用,未来,“中国人经济”的分量和成色将更足,趋势将更明显。

应对国际挑战的主动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但越是如此,越要在逆全球化抬头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主动提升GNI,增强中国对全球要素的掌控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国际供应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对此,相关数据可以证明: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比重超过五成,有效对冲了美国政府加征的高额关税导致我国对美出口出现的下滑压力。不仅如此,“中国人经济”也强调“共赢式开放”的价值导向,如中老铁路建成后,老挝GDP增速得到提升。

四中全会提出,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这一部署的背后,是中国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增强应对世界经济的主动性——既吸引外资,提升中国本土产业链的竞争力;也鼓励中国企业出海,积极抢占国际市场。而这,正是“中国人经济”的体现。

图片

▲5月16日,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泰国罗勇工厂,一辆崭新的DEEPAL S05新能源汽车从这里下线。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推动转型升级的质变作为

经济学专家指出,在经济增长中,GNI导向能避免过度依赖GDP导向导致的“低端锁定”、规模天花板效应和供需失衡等问题。这种从“量”到“人”的转变,正好契合当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求。

以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规模虽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其中80%是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大话语权,就要通过调整统计指标带动发展理念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发展“中国人经济”,倒逼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其他产业也是同理,在对外发展中,要增强技术、品牌等高端要素输出,推动中国经济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升级,从“国家增长”迈向“国民富裕”。

重塑地方发展的考核指引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同比增长5.2%,体现出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超强韧性。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要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变GDP为GNI是有效的一招。首先,GNI更注重人,这就要求地方发展经济时,要从追求“量”转变为追求“质”,更好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简单来说,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群众的收入上。

其次,GNI的统计范围更大,这就要求地方发展经济时,既要立足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更要主动去全球市场竞争。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制度政策的完善,地方发展“出海布局”的障碍越来越小。

图片

▲10月10日,渝中区大坪街道马家堡社区食堂,市民正在食堂里挑选餐食。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经济发展方式来说,就要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在经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经济”的鲜明价值坐标——海外中资企业的利润回流,可用于改善民生和科技创新;而企业在“走出去”中积累的经验,能有效提升本土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两项,最终惠及的都是人。

目前,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未来十多年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经济发展就不能只追求数字上的增长,更要关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国民。

理念决定方式,方式影响效果。从“唯GDP论”到“GDP与GNI并重”,标志着在实现2035年阶段性目标的承上启下关键环节上,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价值创造者”转变。

而这背后所反映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既持续追求经济增长,又不断增强“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初心。

(  作者:王祥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