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14时,“重轮集3019”货轮,装载着10个标准集装箱锂电池从四川宜宾港驶出,于今天上午10时20分左右,平稳驶入重庆果园港。这标志着“千里轻舟”“四川宜宾港—重庆果园港”锂电池定制航线首航圆满成功,川渝两地首次打通锂电池水路运输通道。这同时也意味着“千里轻舟”试点开行满三个月、迈入了常态化运行的新阶段。什么是 “千里轻舟”?其常态化运行,对重庆而言有何重要意义?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航运服务品牌
“千里轻舟”货运班轮,是依托我市三峡库区1000公里高等级航道体系和多元化船舶运力优势,以“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为节点,衔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共建“一带一路”联动发展,创建的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航运服务品牌。今年7月25日,“千里轻舟”货运班轮鸣笛启航,4条航线同时首发。

当天,在重庆江津珞璜港集装箱码头,两艘千吨级集装箱货船离港启航。它们装载着36标箱复合材料和123标箱矿石,分别发往万州新田港和云南水富港。与此同时,在涪陵白涛港和开州港,多条试点航线同步启运,标志着重庆“千里轻舟”货运班轮正式开行。
“千里轻舟”货运班轮,是我市首条按“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时刻、定船舶”“五定”模式运行的班轮。和普通水上货运相比,它更像“水上公交”,有着规律性、常态化、高频次运输的优势。与公路运输相比,千吨级船舶的运输价格仅为公路的三分之一,成本也更低。

首航的千吨级货轮,在水运系统中并非“大吨位”选手,正如“千里轻舟”,胜在灵活快速。普通货运船常是“货满才走”,企业发货得等凑满一船。“千里轻舟”则按“公交化”模式运行,就像公交按时刻表到站,企业小批量货物也能“随到随走”。
重庆三峡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毅表示,通过干支航道的无缝衔接,原材料直接从港口运抵厂区,绿色船舶的投入使用,既降低了单位运输能耗,规模化的班轮运营,更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物流保障。

重庆目前拥有“一干四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140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363万标箱,运输网络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574个港口。2024年,重庆完成水路货运量2.1亿吨、港口吞吐量2.3亿吨、133万标箱,铁水联运年货运量超过2200万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
另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也清醒地意识到,重庆的航运仍存在短板和不足,航道存在堵点卡点,港口枢纽辐射能力和运输组织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千里轻舟”应运而生,重庆航运迈入“公交化时代”。其目的,在于有效串联支小河流和中小型港口码头,扩大水运腹地范围和服务纵深。班轮主力船舶为1000吨—3000吨级,突出小吨位、轻量化,可根据货源选择适配船型,同时 “一货一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运输方案,注重高效率、快捷性,货物“随到随走”,灵活又智慧。

全流程业务线上化与透明化
在“千里轻舟”货运班轮首航当天,“千里轻舟”智慧航运平台同步上线。它整合港口生产、物流运输、船舶运行等数据资源,实现了全流程业务的线上化与透明化。“可以在线查询船期、预定舱位和动态跟踪货物状态,实现全程物流数字化运营和多方协同管理。”重庆珞璜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瑶介绍。

“千里轻舟”发展路径明晰:按照“成熟一条,开行一条”的思路,在首批试点开行四条航线基础上逐渐丰富。围绕“轻”优结构、 “快”提质效、“定”引货源、“省”降成本、“灵”增动能,试点三个月,累计开通航线10条,共开行单向航次200余个,完成货运量达100万吨,节约交通物流成本超500万元,降幅达到25%。在运输的货物方面,矿建材料、矿石、化工原料等大宗货物占比超90%。这其中,集装箱运输业务稳步提升,以“重庆果园港—云南水富港”航线为例,集装箱吞吐量已接近一万标箱。
在此基础上,为推动班轮更高效开行,9月26日,“千里轻舟”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举行,以“千里轻舟”为纽带的“货运大家庭”正式形成。
首批 110余家单位共建!
“千里轻舟”联盟在渝成立
“ 千里轻舟”发展联盟首批吸纳 了110 余家单位,涵盖我市重点港口运营、水路运输、道路运输、货物代理等多个领域。随着这一“货运大家庭”的正式形成,长江上游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衔接也将更加紧密。
“提升了船舶的综合效率15%,降低了船舶综合成本20%,延伸了我们的服务航线,拓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千里轻舟”船运方,重庆重轮航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华说。

未来,联盟将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标准共建,建立“信息互联共享、资源互补共用、风险合理共担、利益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千里轻舟”服务品牌。
“千里轻舟”发展联盟秘书长、重庆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及港航物流事业部总经理王艺桦表示,将重点推进数据的深度共享和运能货源的智能匹配,并依托AI智能数字技术,提升全链路的物流效率,力争将“千里轻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乃至全国内河区域绿色智慧物流发展的标杆示范性工程。

在联盟成立前不久,一批来自泰国的进口纸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抵达江津珞璜港,完成中转换装后,搭载“千里轻舟”货运班轮,经由长江黄金水道运抵永川港;以“千里轻舟”为纽带,实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在重庆的无缝衔接。这也是重庆为加快构建“支流转干流、小港转大港、大港通海港”江铁海联运格局所做的又一创新探索。

在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院长、教授 陈坚看来,此番“千里轻舟”运行常态化,将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带来更优的交通供给资源,也将为激活区域物流效能、驱动经贸循环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他建议,进一步挖掘货源需求,尤其是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优化现有货运结构,为“千里轻舟”确定稳定货源需求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要优化供给网络,创新企业运营方式,打造智能化服务系统。可以考虑在固定直线式基础上,开行灵活线路和班次,满足多元化需求,并通过干支一体或者多支一体的方式,组织运输企业进入。同时要通过智能体供需匹配系统,提升运输组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强化与支线港口的公路、铁路方式之间的衔接,打造形成以水运通道为骨干的管运综合运输网络;最后还需要不断创新通道、物流、产业的协同机制,通过“千里轻舟”带动水运物流的辐射和扩能,依托港口+园区模式,按照产业链布局的形式打造新的沿通道产业带。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仙的千古名句,家喻户晓。今天,随着黄金水道深度畅通、港口体系不断完善、港口效能持续提升,巴渝大地上催生出了更密集的航线网络与更高效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当“轻舟已过万重山”,再回望重庆以开放之姿开拓发展新格局的壮阔征程,我想,“千里轻舟”一定是其中尤其别致而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袁媛 吴静 尹力 李波 雷羽 李嘉博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