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来势汹汹。全国的零售数据,就像一份严谨的成绩单,汽车产业9月交出的这份成绩,叫人眼前一亮:全国乘用车零售总量224.4万辆,同比去年多出了6.4%;环比上月,更是直接跃升了11.2%。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渗透率,高达57.8%,创下新高。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似乎已成大势所趋。而观之重庆的表现,无疑属“先进生”之列:9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了惊人的63%,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一大截。这股冲劲十足的动力,来自何处?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超级工厂,占地2700余亩。在这里,能见到旋转伸缩自如的机械臂、飞溅的焊接火花、来回穿梭的自动引导运输车,但已看不到传统汽车工厂里手提焊枪、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工人。这座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的目标很纯粹,就是造车——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在重庆渝北,有一座全球最大的5G汽车工厂:宽阔明亮的工厂里少见人影,取而代之的是800余台智能化设备、1400余台机器人、650余台智能AGV、200多个全自动化工作站,以及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44项行业先进技术。凭借这些恍若科幻电影里的配置,这座工厂实现了关键工序100%自动化,6秒内可切换8种以上不同车型的生产,每分钟可下线一辆汽车……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是长安汽车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蝶变。
这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正是这座曾经的燃油车“第一城”转换赛道的缩影——“世界级”、“万亿规模”,剑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这是重庆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如万马奔腾,“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也在市场中“反守为攻”。以竞争最为激烈的20万元市场为例,“重庆造”阿维塔,不仅上市即爆款,到9月为止,已连续7个月保持销量过万。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重庆造”以龙头、“链主”企业为引领,全产业链“智改数转”,撕掉“大而不强”的标签,推动汽车产业跑出了“加速度”。
汽车产业以产业链条长而著称,一辆整车的制造,往往依赖着成千上万个精密零部件集成。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另一个“加速度”,就来自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作为“制造重镇”,重庆有19家整车厂、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其中有一半,都是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在新赛道的“四梁八柱”上,重庆已实现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的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就在最近,重庆成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联盟”,在未来汽车的心脏——芯片这一块儿,将率先创建产业生态圈。新的产业链和新的生态圈,正在完善重庆汽车产业体系。
按照工业发展轨迹中沿江布局的规律,地处两江交汇处的重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门类齐全。而传统制造多专注于“单链”产业形态,重庆汽车产业弯道加速的动力,则来自“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不断壮大的“协同链”。产业链从“单链独舞”,跃升为“多链共舞”;供应链从单一的“链式供应”,迭代成“网式供应”。
从纵向看,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庆形成了“整车制造—三电系统—智能网联”垂直整合体系,重塑产业链分工,盘活上下游。从横向看,忽米网搭建的“产业大脑”已接入1.2万家企业,这种“整零协同”与“跨链融合”,让零部件供应跟上新能源转型,整车厂与配套厂一起升级。以长安汽车为例,200多家供应商通过数字化平台,整零协同,零件交付效率提快了40%。赛力斯和华为、宁德时代协同合作,一款研发产品从设计到量产只要14天,比行业平均效率快了60%。最关键短板——芯片,重庆也在不断协同创新,以企业加科研机构的“创新体”共同操刀,车规级芯片12英寸晶圆,不久前实现“重庆造”,吹响上下游升级的新号角。
这样的全链协同,也表现在“渝车出海”上,重庆车企借多元出海通道,玩儿出新花样:定制班列、KD件出海、跨境电商、海外建厂等等,从产品出海,发展为:产业链出海和品牌出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车出口337.3亿元,增长6.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达到97.9亿元,增幅高达69.1%。
汽车产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换句话说,谁能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领先,谁就掌握了未来汽车的钥匙。除开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看不见的软件开发、AI技术,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的领域。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量部件”市场将达到万亿级规模,更长、更丰富的未来汽车产业链,将为重庆带来更多的可能,其中最大的变量是“人工智能+”。重庆正在打造“AI+车”的产业生态,整座城市与车的双向奔赴,更是催生出融合发展的新场景,让“新变量”得以破土而出。
如果说传统汽车考验的主要是“机械素质”,那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考验的则是软硬结合的综合素质,除了“硬机械”之外,还要看智能系统的软实力。
在重庆驾车,最深的印象一定是“导航看了都沉默”的8D路况。这里“桥隧占比”高、道路层级复杂,也因此,成为了智能驾驶公认的“天然试验场”。前不久,一场充满重庆特色的实景挑战,用智驾系统“对决”重庆的复杂路况,包括:歌乐山的连续急弯与陡坡;被称为 “中国最复杂立交桥”盘龙立交,上下5层、共15条匝道;还有解放碑商圈的人流密集区。要求精准应对“鬼探头”、断头路停车、极窄车位停靠……等等复杂场景,全方位考验智驾应用的高安全性与高适应性,这份智驾的8D答卷,背后是重庆“以场景促技术、以应用促产业”的发展思路。
最近,无人驾驶的邮政快递车,在永川常态化上岗。对永川来说,无人驾驶并不陌生。这里是全国首个落地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试点城区。这只是一个缩影,重庆是“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和先导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是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潜在增量。“AI+车”将构成重庆汽车龙头企业的新矩阵,为驰骋在这座城市,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汽车产业的竞争,已升级为产业链与产业链的比拼,乃至生态圈与生态圈的较量。如何在更大的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然看来,重庆要巩固现有优势并转化为胜势,一是深化整零协同。遴选重点零部件企业给予精准支持,鼓励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等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投资;二是强化双城协同。支持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三是加速AI赋能。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打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差异化优势。四是拓展全球市场。围绕“渝车出海”,支持企业在重点海外市场建立本地化运营体系。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产业生态。加快充换电网络建设。未来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生态完善和全球市场布局。重庆如果能在这三方面持续发力,将在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重庆是全国早期七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切片样本。通过价值跃迁,“重庆造”汽车正在奔赴新的“能级跨越”之旅。这座城市也正从制造基地,蜕变为产业生态策源地,由此成就的不止是经济的增量,也在构建着城市的未来。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邓静 李艺 雷羽 李波 翁弋然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