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城”势而上 R&D投入连年增长 创新“肯花钱” 山城后劲足

GDP,代表着当下的经济水平;R&D,则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潜力。R&D,即:研究与试验发展。面对未来的经济格局,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件“昂贵”的事,需要资源要素的大力投入,具体衡量指标之一就是R&D。《2024年重庆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近日发布,重庆研发投入的规模达到797.3亿元,对比三年的数据,持续稳步增长。研发投入的强度、也就是R&D与GDP之间的比值,同样是一条平稳上扬的曲线。向“新”而行,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研发棋局执棋、落子,也是一座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今日聚焦,一起去读懂山城的创新力。

研发引领“重庆造”迭代升级

在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前沿技术已成标配,5G、AI、数字孪生等数十项技术,实现了: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一系列汽车技术研发成果,借先进制造之力,变为了现实。其搭建的SDA架构,拥有2千多项关键技术,其中许多都属全球首创和行业领先,汽车做到“原地掉头”等突破式的操作。

创新舞台上,不只是一颗星熠熠发光。赛力斯汽车打造的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集成超过3000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产品质量智能检测,24小时在线。不断攻关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如:赛力斯魔方平台,能兼容3种新能源动力形式。赛力斯增程器,目前已迭代到5.0版,1升油发电3.6度,为行业量产的最高。

类似的创新,在重庆“车圈”还有很多。重庆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1%,高于全国水平。创新格局,也从单打独斗转向“综合体”,创新资源协同发力,形成全链条创新,催生出创新“集团军”和“服务器”。关于未来出行的无数畅想,逐一在研发中落地开花、迭代升级。

汽车产业只是一个切口。由此,可管中窥豹:重庆对制造业创新力的布局:围绕“33618”架构,重庆正在逐渐覆盖创新综合体,到2027年数量将达到30个,2029年力争达50个以上,推动制造业整体研发强度提升,向着价值链高端跃迁。

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创新主体尤为重要。重庆10号发布2025“百强企业”名单,长安汽车与赛力斯,成为“企业100强”和“制造业100强”双料冠亚军。“含科量”是重庆为强企树立的目标,研发投入就是其中的一道“硬门槛”,跨过去就是硬实力。重庆“制造业100强”2024年的研发投入,接近全市的一半,增速翻番;研发投入的强度,则是连续10年增长。还有几个增长数据,也能佐证创新主体的地位:2024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增长23.2%,说明:更注重“原创性”。应用研究占比,超过了10%,说明;创新主体前移,也就是:参与“原创性”研发的力量更多了。以“重庆天箭惯性科技”为核心,与市科技局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攻关团队,就突破了一项无人机的“卡脖子”技术。

基础牢“飞得高” 未来产业乘风起

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无人机翩然起飞。夜空中,绽放的重庆市花,层叠舒展,山茶花瓣片片散落江面。无人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灯光秀也常有。但“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却被业界看作:技术规模与文化表达的一个新高度。在江面飞行,考验导航技术的“抗干扰”;多机组编队,考验传感技术的“高精确”。重庆的研发,实现了关键芯片“国产化”。在无人机导航定位领域,再也不怕被“卡脖子”。从无人机到飞行,从能源管理到三维建模,这一场“秀”,秀的是整条无人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

只有鸡蛋大,重量50g,看起来像玩具,但迷你的机身里却藏着510个精密部件。这是由重庆翼动科技研发的全国最小工业无人机——黑刺。由于个头小,它可以穿越30厘米直径的管道,穿梭飞行于楼宇内部、狭窄巷道、地下管廊等,还能够精准避开移动中的人和物。为了实现轻量化目标,企业与20多家科研团队组成专班,一项一项技术,逐一攻克。“像我们的尾电机,从当时最初设计的2克降到1克,花了7个月的时间。”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乐放告诉记者。

从一架架无人机飞向现实,到一幅幅“天空画卷”常态展演,能看到基础研发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转化路径。作为基础研发的主力军,四大“重庆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搭建,一体化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这样的创新格局背后,是更长远的规划:集聚创新资源,积累原创技术,建设科创高地,从研发“跟跑”逐渐跨越到“领飞”,未来产业就从夯实的基础——向上生长。

可以预期,R&D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更大的潜力,从而为整座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强的后劲。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8.49,位列西部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指标,跃居全国首位。与之对应的是“双倍增”行动,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9000家,科技型企业近75000家。重庆正在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综合创新力,正在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形成“科产城”融合的生态。

“科产城”深度融合

创新之城加速起势

当多巴胺的狂热撞上冰冷的机器,当人类的潜能直面AI的算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国庆中秋假期里,机器人运动会连续6天、连连上演。“具身智能”这个前沿科技,在山城混了个“脸熟”。这样日常的场景,与智博会两相呼应,山城仿佛开启了科技产业的“秀场”,机器人更加具身化、智能化。格斗赛,倒地五秒内就能重新站立。行走中,可调整步态,动作响应延迟低至0.1秒。足球对决,红蓝二队完全自主攻防。

在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AI及机器人产业被列为18个“新星”产业集群之一。截至目前,重庆已培育300余家机器人行业重点企业,汇聚超30家高能级研发平台,形成了涵盖从技术研发到场景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重庆机器人产量突破6万套,产值超370亿元。

这是研发带来的产业赋能。重庆加快机器人研发专项的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起“专精特新+龙头牵引”的跨学科产业矩阵,为重庆培育了更多科创“多面手”。这样的组合拳,让创新生态遍地开花,源源不断汇聚的创新资源,正在渗透进各个领域,跨学科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融合,赋能于 城市治理、交通优化、科技影视等等,绘就“科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图景。未来,“创新之城”的目标,将是全球创新链的星辰大海。

重庆科研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为未来更长远的创新潜力铺垫基础。科创新优势如何转换?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简华球看来,重庆打造科创新优势,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可以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以构建科创廊道为牵引,优化“416”科技创新布局,争取布局更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二是迭代实施“双倍增”行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三是推动“416”科技创新布局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度融合,推行“产业出题、科技解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集聚培育更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是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动科创大脑和产业大脑贯通融合,全面构建“AI+”创新发展生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城市的创新力,是中国科技硬核实力的基本单元。我们有理由相信,研发投入的稳步增长,加上政策机制的有力回响,将为产业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更将凝聚起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推动这座城市,在全球竞争的大潮中不断向前。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吴静 尹力 雷羽 李波 李嘉博 综合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