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城”势向上 打造韧性之城 筑牢人民城市安全底线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运行中要面对的安全风险,也复杂多元。重庆作为中国最复杂的超大城市之一,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风险防控的种类耦合叠加,城市应急的“复杂度”更甚。系列报道《“城”势向上》,今日聚焦:打造“韧性之城”。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全面优化韧性可靠、敏捷高效的本质安全新体系。城市安全的防护网,还将越织越密。韧性城市的新场景,在重庆大地上不断铺展、日益鲜活。

这是不久前的一轮洪峰。受上游来水和降雨影响,这轮洪峰是重庆今年入汛的最大一次过境洪水。千年古镇磁器口,位于嘉陵江的弯道处,入弯转折的江水汹涌而来,容易漫上古镇的老街,地势低洼的沿街商铺也会被淹。而多年与洪水打交道,磁器口已经有了一套“防洪范式”。

得益于“知天 · 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洪峰预测越来越精准,预警时间越来越提前。这个系统集成了嘉陵江流域各省区市、12个部门的41类实时监测数据,可以智能生成包括“人员转移疏散”在内的应急处置方案。就像它的名字“知天”一样,一整套安全体系运行起来,如同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在上游来水到达之前,就能实现:上下游信息共享、联动防汛。

本质安全的核心,就是从“水来土掩”的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从各自为战的局部应对,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倚仗硬件的刚性应对,向韧性建设转变。当本质安全从概念落地为“可触摸”的日常,“韧性之城”的图景也有了生动可感的注脚。

本质安全的理念,是“关口前移、防范前置”。预警“大打提前量”,就是本质安全体系“小试牛刀”。在这背后:重庆气象站点监测间距,从6.2公里减至2.9公里,监测网越来越密;雷达监测覆盖率,从65%提升至95.8%,覆盖面越来越广。与相对应,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前量,突破了60分钟;应急响应速度,实现300%的跨越式提升;资源调度效率,跃升了150%。打造“韧性之城”的本质安全体系,是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逻辑重构、流程重塑,更是向着“数智化”治理方向加速前行。

重庆素有“桥都”之称,山水环绕、峡江相拥,一座座跨江大桥、立交桥和高架桥,勾勒出8D魔幻城市的立体画卷。各种类型不一的桥,如何智慧高效管理?核心战力是——桥隧智慧管理应用平台。横跨嘉陵江的曾家岩大桥,是重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大桥桥身、两端隧道以及附近边坡上,分布着500多个高精度传感器,24小时对桥梁进行“体检”。

实时数据,在智慧平台上汇聚成动态数字孪生体,连接起虚拟与现实,从现实中的风速,到桥梁的伸缩缝位移,都能立即感知,并自动预警。走进市城市管理局的指挥大厅,全市2400余座城市桥隧已实现“一屏统管”。“桥都”的每一次呼吸,都一目了然。这个“中枢大脑”还打通了城管、交通、应急等多部门协同处置链条。

数字孪生,把复杂的城市巨系统,化为了可操作的数字系统,让城市韧性有了更精准的刻度。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地下,有超过23万公里的各类管线。其中,仅“给水管”就有2.7万公里,比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还多。这些管网像人体神经一样密集复杂,牵一发、动全身。重庆把这些管网集中到一起,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通过数字孪生来管控风险。毛细血管的任何堵塞、损伤,都能立即感知。目前,重庆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已全部实现数字孪生。

以数智化提升城市韧性,这只是一个缩影。重庆正在升级打造“城市安全风险 全量闭环智控体系”,“大城智治”的神经末梢正在延伸至每一座大桥、每一处街巷、每一栋楼宇,直达基层第一线。

超大城市是各种事件“耦合叠加”的综合体,千头万绪。城市韧性网,不仅要覆盖面够“大”、还要织密得够“细”。重庆用数智赋能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来推动“大城智治”和“大城细治”。作为整体智治的基座,重庆首创的“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迭代完善,数据归集共享已达20万类。大综合一体化、141基层智治体系等创新实践,构成基层“细管”的脉络。以最基层的网格为例,全市1.1万个村、社区,已设立6.5万个网格,80多万名网格员投入其中。“关口前移 防范前置”的触角,正在延伸至最常见的场景,关照到城市的最小颗粒度。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重庆的夜,便开始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而洪崖洞,是最热门的打卡地。这座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勾勒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光影,与两江的夜色交相辉映。在夜色的衬托下,宛如一座“天上街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到长假旺季,洪崖洞更是人气爆棚,每晚都上演着人潮涌动的景象。国庆头两天,就已有11.8万人涌入洪崖洞打卡。

对于城市安全防控来说,洪崖洞的“大客流”几乎已成常态。每年,这里接待游客超过2900万人次。如何导流,提高通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洪崖洞景区大客流导控指挥调度综合场景”应运而生。集成各类信息的地图,清晰显示人流密度等实事动态,一旦超过阈值,智能启动分流措施。首次实战成绩:道路断交时间缩短21%,应急调度响应时间缩短20%,人员通行效率提升30%。

本质安全理念下的“智治”和“细治”,即:紧盯重点,构建“面上”的数智化平台和“点上”的应用场景,点面结合,确保“治”在一线。这样的综合体系,逐渐成为基层“标配”。从景区人流的精准调控,到大型活动的交通疏导,再到小区里的安全守护、森林里的火患排查,新场景与新范式持续更新。韧性城市的画卷,正在不断丰富多维立体的安全图景。

构建本质安全新体系,是城市韧性的系统性升级,提升城市的承压能力和恢复能力。具体提升何处?从何入手?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云燕看来,重庆要建设更高水平的韧性城市,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融合组织、制度、科技与人的力量,构筑山城安全新格局。一是要强化制度创新,筑牢韧性城市的规则底座。将韧性城市指标全面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涵盖应急、住建、交通、水利等多部门的“大安全”协同治理机制;二要突出科技赋能,打造韧性城市的智慧大脑。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平台,推动城市信息平台在城市建设中的深度应用;三要激发全民参与,凝聚韧性城市的人民力量。要构建常态化的公众风险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还要积极培育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将韧性建设的“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个家庭、每个人。通过制度保障、科技驱动和社会动员,将韧性思维贯穿城市发展全生命周期。

人民的安全就是城市的底线,打造韧性之城,是人民城市的基本纬度。将韧性建设融入城市的肌理、深入人民的心底,全民参与、全域协同,这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题中之义。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在岁月静好中,感受发展的温度与力量。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邓静 丁琳 李艺 雷羽 陈力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