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城”势向上丨打造宜居之城 从空间焕新到幸福赋能

系列报道《“城”势向上》,今日聚焦打造宜居之城。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居民切身需求和慢行可达范围,重庆将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圈出了怎样的百姓生活?一起去看看。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老居民周婆婆已经85岁了,从1946年3月份开始她就在民主村居住。周婆婆告诉记者,过去民主村社区都是一些很不平坦的路,改造后社区居民们出门就很方便了。

周婆婆今天是来帮孙子修鞋的,在民主村的惠民巧匠坊,周婆婆找到了修鞋的邓师傅。

邓师傅对于有个固定摊位感到非常满意,他说现在刮风下雨都不怕了,有需要的人来了也能很方便地找到他。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副书记潘超介绍说,棋坪这个位置以前就是一个闲置的地块,居民们自己带着板凳桌椅,到这里来下棋、聊天,社区就顺应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在这里打造了休闲空间。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 民主村社区 老居民 邓师傅

有困难我们直接找社区,社区直接给我们办理。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 民主村社区 艺术总团 团长 彭阿姨

我们有时间,我们有地点,来搞艺术。

一角艺术油画空间主理人 周正茂

我想把油画的这种艺术的幸福感带回来,给到街坊邻居。

九龙坡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 副主任 刘柏林

共同形成遵守公约,邻里友好的文明新风尚。

“15分钟生活圈”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结合实际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等类别,比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居住社区,通过空间重构+数字赋能打造“全龄时尚活力生活圈”;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以“世界知名商圈”为定位,通过空间整合+业态升级重塑核心商圈;两江新区则聚焦产业工人需求,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一体单元。

不仅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功能优化,更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还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如何以“绣花”功夫修复城市肌理,让老房子“住得安全”,让新生活“过得舒心”?我们接着关注。

以“绣花”功夫修复城市肌理

“建”出有温度的好房子

走进渝中区的戴家巷,新潮与古朴两种气质扑面而来。这个老街区,一度像被打上了时间的结界,困于悬崖之上,尺度逼仄、隐患丛生,与解放碑的繁华格格不入。

而今,一条悬空的临崖步道,连通了背街老巷与洪崖洞的烟火,翻新的老楼里,开出了琳琅满目的商铺,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赶来打卡。

位于观音桥商圈,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塔坪片区曾经也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社区内电线纵横、污水外溢、楼道内堆满废弃家具,消防安全问题也甚为突出。

通过39项改造菜单,推进拆除违建、屋面治漏、楼道整治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文艺范”的蝶变。改造后的塔坪片区还引入“街区物业”,依托智慧系统实现精细化治理。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重庆市探索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等20多项经验,被住建部列入“可复制经验清单”,向全国推广。

今年,重庆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221个。按照规划,到2027年,重庆将更新改造危旧房2.94万户,大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

打造宜居之城,我市还着力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短板,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我们再一起去探访重庆首个“老幼共托”社区,看“一老一小”这两件事,如何嵌入同一个社区?

“养老+托育”:将民生大事嵌进社区

高新区虎溪街道复兴寺社区里,有一所开在家楼下的早教托育园。它精准对接 0-3岁幼儿,解决了这个小群体上幼儿园嫌小、专业服务机构少、商业机构收费高的痛点,妥妥拿捏住了双职工家庭的需求。

高新区虎溪街道复兴寺社区党委书记 居委会主任 肖文丽

现在都大力提倡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它是属于普惠性质的,目前已经开通的亲子课程,都是属于公益低偿的,收费仅为市场价格的1/4 。

政府给政策、社区出场地,在场地的租金、水电费、物业费、税费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公建民营、联合办托,双职工家庭的宝妈宝爸们,再也不担心工作日宝宝去哪儿了。不仅如此,既然是 “老幼共托”,这儿主打一个“既能托小、又能够托老”。

高新区虎溪街道民政社事岗负责人 曾纯余

在这里所有的活动都是免费的,今年我们把养老和育儿相结合,打造了全市首个以社区为核心,兼具“养老+托育”的“社区+”试点工程。

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于印发通知,将重庆列为全国3个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试点省市之一,8月起,我市向市内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这一政策覆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17项具体服务内容。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普惠型养老服务扩面行动等等,推进社区服务从单一服务向多元共治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匹配转变、从传统方式向智慧赋能转变。

打造宜居之城,如何将“宜居”,化作丈量城市品质的标尺?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金莹教授认为,关键是在“高品质生活”愿景的牵引下,将“宜居”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市民日常可感可及的细微之处,构建一套系统的“宜居度量衡”。

一是,基础硬件的“更新度”。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将标尺的刻度精准指向适老化改造、管网安全、环境优化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公共服务的“可及度”。以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核心,衡量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购物等高频服务的集成密度与品质,直击市民的获得感。

三是,城市的“人文温度”。宜居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舒适,更是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将城市的文化底蕴、文明风尚、共治共享纳入丈量范畴,可以让城市从建筑集合升华为充满人情味心灵家园。

超大城市治理不仅要追求发展高度,更要守护民生温度。从“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到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焕然一新,从热气腾腾的社区食堂,到力争养老托育服务全覆盖,重庆正以系统化的规划和精细化的管理,书写这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答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