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将要启航,中国发展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全面介绍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设完成情况,营造“十五五”良好开局浓厚氛围,我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分领域发布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完成情况和主要成效。今天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三场。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庆晒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成绩单”。
着力解决“急难愁盼”
让“养老”变“享老”
在大足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三楼和四楼是专门的医养中心。这里常年有50多名老人在养老,其中20多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每天都有专业护理人员照料。 91岁老人胡明才告诉记者, 只要有人有病了,医生马上就要来,随叫随到,他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来的。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801万,老龄化率达到25.11%,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重庆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等20个项目纳入政府支持的基本服务内容;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95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在全国率先试点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消费补贴政策,推出高龄津贴免审即享制度,多措并举,让“养老”变“享老”。
市民政局局长阚吉林透露,下一步,他们将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保障力度,扩大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往今来,世界大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有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有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更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这其中,一餐热饭,不仅是每位老年人的日常所需,更是他们当中许多人的晚年“幸福标杆”。
一餐热饭托起幸福“夕阳红”
中午时分,荣昌区吴家镇人和社区老年食堂,菜香四溢。青椒肉丝、回锅肉、凉拌猪耳、麻婆豆腐、素炒四季豆、蒸蛋等菜品供老人们自主选择,现场温馨又热闹。“荤素搭配,味道不咸不淡,随时可以来吃饭”“份量好,口味也好,老板还客气”,社区老人们告诉记者。
人和社区老年食堂,位于吴家场镇中心地带,以“政府补贴+企业让利+个人自付”模式运行,菜品价格3至15元不等,主要为周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截至目前,重庆已构建起机构食堂、社区食堂、小区食堂、助餐食堂、赶集食堂等多元化老年食堂运营模式,全市因地制宜建设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733个,覆盖88.6%的街道、35.1%的乡镇,年服务老年人240万人次。
市民政局副局长徐松强表示,他们建立健全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监管规范的四项机制,稳步有序推进老年食堂建设,初步走出一条老年人可负担、经营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发展路子。
老年食堂的建设,是重庆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缩影。重庆加快完善公共交通适老化设施,全市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100%。近年来,累计推进老旧小区增设电梯6000余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3个。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培育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经常性参加各类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年均200万,常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400万。把“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围绕出行、居住、健康、社会参与等高频需求,持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目的就是要让800万重庆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除了养老服务,如何回应困难群体所需所盼,也是今天发布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回应困难群体所需所盼
持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聚焦社会救助办理的堵点、痛点问题,民政部门强化数智赋能,依托“渝悦救助通”小程序,上新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联办事项。家住垫江县桂溪街道西街社区的胡定良就是受益者之一。前段时间,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通过小程序帮他完成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申请。胡定良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到各个部门去办补贴,需要坐三轮、坐公交,跑路跑几个部门。现在只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就一键搞定了,很方便。
“十四五”以来,重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市民政局副局长许建华介绍,2020年以来,我市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620元、496元分别提高到770元、630元,分别增长24.19%、27.02%。他们还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增强困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
五年来,重庆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全国率先将城镇留守儿童纳入关爱保护,26万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在“童心相伴”心理健康关爱项目中快乐成长;打造“渝康家园”服务品牌,累计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患者5.6万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覆盖51.2万人。在积极回应困难群体所需所盼、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强化数字赋能,民政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渝悦救助通”,实现困难群众可全时段申办社会救助,办理进度全程透明、随时可查,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400万人次。“渝悦养老”纳入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为243万人次提供智慧助餐服务。
在养老服务、民生兜底、数字赋能之外,“慈善”是今天发布会的又一个高频关键词。
人人慈善氛围愈加浓厚
9月5日是我国第10个“中华慈善日”。当天,2025年“中华慈善日”“重庆慈善周”暨慈善文化“五进”主题活动启幕,135个爱心企业、单位及个人代表举牌捐赠,总金额突破4.45亿元。
“十四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慈善为民、依法行善,大力开展“善满山城”行动。目前,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3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1%,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1.2万个。全市互联网募捐29.1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05%。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04个,打造慈善服务场景274个,帮助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近1.5万个。人人慈善氛围愈加浓厚。
市民政局副局长袁开勇说,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壮大公益慈善力量,不断健全慈善参与体系,全面推进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着力强化监管机制,为助力民生保障、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更多慈善力量。
民政工作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凝心聚力兜底线、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我们期待,重庆的民政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擦亮幸福底色,点亮美好生活。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吴静 尹力 李波 雷羽 陈力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