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味道。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做优做强“土特产”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今天下午,2025年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评选出100款能够代表巴渝独特风味的名优“土特产”,让特色资源发挥竞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巫山脆李、涪陵榨菜、永川秀芽、潼南柠檬、城口老腊肉、万州烤鱼……评选活动的参评对象,均为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较好综合效益,承载地方文化价值的“土特产”,包含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特色乡村手工业品、特色本地小吃等品类。活动现场,来自39个区县和2个市级协会的推介官,一共带来120多款“土特产”,进行展示推介。

通过评选活动,重庆今年计划选出40款名优“土特产”,2026年和2027年则各评选出30款,构成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名单。根据《巴渝“土特产”金名片优选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相关规划,到2027年底,入选“土特产”年度销售额将提升10%以上,综合溢价率提升15%以上,带动10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带动10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辖区内山川林立、沟壑纵横、江河密布,孕育了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如何用好巴山渝水的宝贵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重庆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打造以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级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点“绿”成“金”,将一批批“土特产”淬炼成了富民增收的“金名片”。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第一个关键词:强芯——向“种”图强、壮大特色农业“芯”力量。

最近,重庆家蚕育种迎来新突破,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选育的家蚕新品种“限白一号”斩获千万级签约。通过基因标记技术,团队成功将家蚕卵壳颜色与性别精准关联:雌性蚕卵呈黑色,雄性为白色,首次实现实用蚕品种的蚕卵性别自动化精准识别和分选。

“限白一号”的惊艳亮相,并非偶然。重庆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专项、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为团队攻关提供了资金支持;与四川三台蚕种场的联合研发,也加快推动“限白一号”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据市农业农村委介绍,重庆全市已启动8个市级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涵盖家蚕、榨菜、黄连、黑山羊等多个领域。

自2024年4月首次启动以来,“揭榜挂帅”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出的黄连新品系根茎生物量比本地常规种提高20%,总生物碱含量超出《中国药典》标准30%以上;榨菜育种新材料实现瘤茎产量提升17.13%,皮筋含量下降20.28%。
持续推进种业振兴,重庆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全国最大榨菜和柑橘资源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创新“科企联合体”等机制,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66个,“庆油3号”“庆油8号”入列全国油菜十大推广品种。在抓牢种业“芯片”的基础上,第二关键词是“聚链”,以发展全链条的产业集群为主攻点,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将“小特产”升级为造福一方的“大产业”。
走进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满山青皮脐橙静待成熟,置身其中,清香扑鼻。过去,这里“靠江吃江”难致富。如今,大坝村发展特色脐橙1.2万亩,年产值达到1.2亿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一跃成为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大坝村的故事,是奉节脐橙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奉节脐橙种植面积38.3万亩,年综合产值65亿元,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果农超5600户,全县30万果农靠着“一颗橙子”增收致富。当地还与汇源集团签约30亿元深加工项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奉节脐橙”2024年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位列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20名、重庆第1名。
不仅仅是奉节脐橙,涪陵榨菜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55亿元,带动涪陵及周边区县60万人增收致富。“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连续七年稳居全国李品类第一;作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其种植区域已覆盖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6个区县。包括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在内,重庆目前已有9个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荣昌猪等12个国家级和3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达1780亿元;39个产业强镇主导产业年产值达163亿元。以“聚链成势”的产业变革,铺就了一条生态特色农业的“链式跃升”之路。与此同时,品牌建设,成为重庆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重要突破点。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个关键词——铸品。
今年以来,重庆的“土特产”连获殊荣。在5月底的第11届品牌强国论坛上,巫山脆李以105.17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2025中国品牌500强”。几乎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潼南萝卜”与“潼南柠檬”双双入选。

从巫山脆李的“百亿身价”,到“潼南萝卜”“潼南柠檬”通过“国字号认证”,重庆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快速增长。来自市农业农村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全市绿色、有机、名优特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达1235万吨。“巴味渝珍”授权产品突破700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潼南柠檬、荣昌猪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前列。

深入实施“品牌推广”行动,重庆2024年举办了21场爆品发布会,巫溪老鹰茶等10余个“爆品”销售突破60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天启动的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不仅是对本地乡土文化底蕴、生态资源价值与发展潜力的系统性发掘与集中展示,更是重庆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的生动实践。但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进一步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金名片”矩阵,需要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市农业农村委市场品牌处副处长杨永红告诉记者,第一积极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市级区域品牌;第二支持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通过宣传推广和推介会的形式不断地提高影响力。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告诉记者,将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品牌的评选与深度营销相结合。以品牌的提升来促进产业的提质,从而全面提升巴渝土特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带动农民的资源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攥紧种业“芯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重庆“土特产”成为造福一方的“金名片”、消费浪潮中的“热搜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