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城”势向上丨承启东西 牵引南北 通江达海 重庆不断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

重庆是山水之城,最能诠释“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的意境。重庆人也从不缺乏跨越山海的梦想:第一趟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这里起笔,长江黄金水道与“一带一路”在这里交汇……内陆腹地正在成为开放前沿,刷新着世界的“重庆印象”。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重庆如何不断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勾勒出新的愿景。《重庆第1眼》专栏《“城”势向上》,一起来读懂这座山水之中的“枢纽之城”。

重庆地处内陆,东向出海直线距离冲破群山锁扼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交通,是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得以铺展的基本要件,它承载着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牵引内陆地区敞开通向世界的怀抱。

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重庆以多种方式打通了出海出境大通道:南向有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南亚,西向有中欧班列直达欧洲,东向有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北向有“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连接俄罗斯,空中的国际航线已形成覆盖五大洲的全球航线网络。

这种交通的立体贯通不再是宏观概念,而是具象可感的网络体系:长江两岸,果园港、珞璜港、新田港、龙头港依江分布;山脉之间,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高速公路穿山越岭;“米”字型高铁网,并入国家“八纵八横”的大棋局;这些“点”与“线”互联互通,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东站等一个个关键的园区、基地、枢纽站彼此串联,构建起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这座城市,也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困于内陆的节点,而是构建起了一张通达四方、辐射全球的交通网络。在这张网络中,飞机翱翔、列车呼啸、百舸争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正以重庆为中心加速流动汇聚。

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不是单一的枢纽,而是各种要素流动的核心节点。重庆持续放大承启东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具体路径包括“九大关键枢纽”建设,这些枢纽既有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有形枢纽,还包含物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国际交往等无形枢纽。本质上,是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为逻辑,促进资源的聚散和辐射,向更高层级的开放迈进。当枢纽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动主体,重庆这座“枢纽之城”开放的空间还将在延伸,开放的内容还将延展。

位于沙坪坝区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一片繁忙景象,来自全球各地的集装箱在这里短暂停留后,将通过多式联运的方式前往下一个站点。今年前7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87.2万标箱,同比增长75.3%,较去年提前130天突破80万标箱大关。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数字增长,更在于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入并激活区域产业,由“运输通道”向“产业走廊”转变。从沙坪坝区首发的“重庆—泰国林查班”铁海联运精品快线班列,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往东南亚发货的首选,一家重庆本地机械制造企业已经预定了4个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以汽摩零部件为主。今年1-7月,重庆经通道出口汽车及零部件超1万标箱,带动本地30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

对外贸企业来说,海关高级认证AEO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它意味着更高效的通关、更低的查验率。重庆在全国首创的“税·关信用通”AEO共享赋能新模式,让这块招牌的含金量更高,企业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将直接迈入“快审通道”。

果园港,是国家物流枢纽,也是中国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枢纽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无缝联接。海铁联运“一票到底”模式,可以缩减约三分之一的运输时间,降低20%的相关成本。水水中转模式,大大提升长江干支通达能力。这些首创性的举措,多路并进、激发着现代物流的活力,也在推动陆上贸易术语、规则实现新的突破,以改革织密物流之网,重庆也在不断放大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集成效应。

如何放大优势,要做加法,更要做乘法。重庆正在构建“4656”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即:打造“四向”国内国际双向物流通道、构建铁水公空管数“六网”协同运输体系、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和功能、构建“六项”综合服务体系。枢纽功能的发挥,不仅体现在物流网络功效上,更体现在,对跨境贸易和国际生产制造的有效支撑上。按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给出的“施工图”:重庆以一域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的显示度。规则破壁、“链”通全球,将是必由之路。

不久前,重庆首创的“JSQ特种笼车铁路运输+滚装船海运”模式,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将1200多台长安汽车整车运抵钦州港并发往中东。“渝车出海”成功实现“包船”运输,创下了单批次运量新高。而要实现JSQ专列“到达、对位、卸车”三个环节的高效衔接,需要在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领域,取得跨境规则上的突破,让“重庆造”驶向更深的蓝海成为了可能。今年上半年,重庆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工厂——泰国罗勇工厂实现了整车交付,形成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到服务、到管理的链式输出。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供应链出海,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拓展,是重庆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组织优势的写照。

从更大的维度看,以枢纽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重庆还有一盘大棋局,包括:正在推进的“416”科技创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建设的枢纽港产业园等,都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枢纽+产业”协同发力,释放乘数效应,产业之根向外延伸,外向型经济不断生长,内陆腹地不再被地理所束缚,无边胜景在前方。

不断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服务能级,不仅是重庆的“发展之问”,也是重庆被赋予的“时代命题”。优势如何放大?势能如何转换?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瑛教授看来,重庆关键要推动区位优势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将战略势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拓展通道能级,增强通道辐射力与联运效率,依托 “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 “渝车出海”“渝电出海” 等特色通道,促进产业链跨境延伸,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产业经济”的能级跃迁。着力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进枢纽设施与运营模式的协同创新。同时加快建设智慧口岸与智慧物流园区,高标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跨境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经贸合作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以开放提升重庆现代化城市能级和区域服务辐射能级。

重庆这座“枢纽之城”,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远的布局、更主动的姿态,成长为内陆崛起的一股力量、一种范式。我们不仅能看到一座内陆城市的向上生长,也能畅想中国西部的向海而兴。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袁媛 邓静 丁琳 李艺 雷羽 陈力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