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战时“新”能源汽车 艰难环境中应运而生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重庆聚力打造的三大万亿级产业之一,你可能不知道,在8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在重庆这片土地上,也诞生了一批“新”能源车。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月湖畔的明月坊,去了解这段穿透时空,至今仍激励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死存亡之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纷纷踏上内迁之路。明月坊内,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无声讲述着这段历史。其中,战时“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让当下专注这一领域的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工程师朱葛最为动容。

抗战中期,随着日军的紧逼与封锁,国内的燃用油料十分短缺,供给航空与军事尚且紧张,公路运输更是难以保障,随时有中断危险。在“需油如血”的背景下,科研工作者因陋就简,按照燃料替代的思路开展研究,木炭、酒精、植物油,在特殊时期,成为特殊的“新”能源。

虽然说不如纯粹汽油所带来的动力, 但是在当时中国的那个工业条件的背景下已经是很先进的了。

有统计显示,1943年7月,行驶在滇缅线上的商车共900辆,其中,酒精车500辆,木炭车400辆。这些有着时代烙印的“新”能源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蕴含的科研精神,依然激励着像朱葛这样的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努力作为。

明月坊内,艰难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战时“新”能源汽车研发热潮,穿透时空,依然激荡人心。明月坊外,新时代背景下主动进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只争朝夕,乘势而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