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小微湿地+” 探索生态产业化新范式

重庆山水环绕、江河相拥,河流、库塘湿地密集,是中国西南“山地湿地”的代表区域。尤其在山地地势之下形成的星罗棋布的小微湿地,已达到8.54万公顷,湿地斑块近28.12万个。如何让它们充分发挥“地球之肾”的效益?重庆展开了多方探路与思考。最近,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公布,为重庆的湿地探索写下了新的注脚。

雨后的山水烟波浩渺,水墨入画。候鸟如同点墨,在悠远的画卷上,落下最灵动的一笔。在开州,每年的4至10月,都是鸟鸣啾啾的鹭鸟繁殖季。毛绒绒的雏鸟,等着鸟爸鸟妈带回丰富的食物。它们栖息地湿地“家园”,覆盖三峡蓄水后的消落带,江水涨落之间,不断切换的水泽、滩涂,被水生植物和生态林,变为一个个小小的湿地林泽,成了水鸟的食堂。本次列入市级“小微湿地+”名录的开州项目,就是构建了“基塘+林泽”的生态结构,成功吸引白鹭等水鸟栖息。

在大足区,走进夏日的雅荷湿地,近2000个品种的荷花次第绽放。这片小小的湿地,集科研育种、苗木繁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年产值达900万元,美丽的荷塘也成了水体的净化器。小微湿地很小,作用却很大。它们的面积都在8公顷以下,在山地的高低起伏中,积水成潭、积少成多,形成星罗棋布的湿地斑块。而要维持这些斑块的生态功能,则要靠人力的全力以赴。重庆首批发布的名目,主要聚焦消落带失衡、水体退化等问题,通过植物群落重建等手段,重构“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这是重庆的首批样板。到2027年,重庆计划建成120个“小微湿地+”示范点。

重庆是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的倡导者。河流、库塘、沼泽、洪泛地······各种类型的“小微湿地”,正在大地上蔓延生长、遍地开花。目前,小微湿地的面积已占到重庆湿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仅主城都市区,就分布有小微湿地5.21万公顷;渝东北三峡库区拥有大江大河的生态本底,建成小微湿地2.60万公顷;以山为主的渝东南武陵山区,也已构建起的小微湿地0.73万公顷。这些像气泡般的小微湿地,逐渐遍布全域,也在探索着全域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每年从入夏一直到10月,梁平双桂湖的荇菜就进入了漫长的花期。《诗经》里描述的“一湖碧水半湖荇”,在眼前鲜活入画,荇菜和水底生态空间,构建起鸟飞鱼跃的完整生态链。围绕双桂湖周边,溪水潺潺、池塘清澈、草甸铺展,多种类型的“小微湿地”打造着“复合湿地系统”。这样的小微湿地群,已逐渐覆盖梁平,结合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等多种模式,共同打造“小微湿地+”。当地的荇菜长廊、观鸟基地等,发展得风生水起。

在重庆的计划中,到今年底,全市每个区县认定不少于1个“小微湿地+”示范点。全域推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河流、小溪、鱼塘与种植业融为一体,打造出集生态保护、文化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单元。“小而精、特而美”,对每一个小微湿地的打磨,都是各具特色的实践。这一个个实践案例汇编成名录,正在写就重庆湿地生态产业化的“百科全书”。

翻看重庆的湿地建设家底,全市已获批1个国际湿地城市,建成1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1个市级重要湿地、4个市级湿地公园、17个湿地宣教中心。在重庆,湿地已成为共享的绿意空间。这份家底的基础之上,“小微湿地”继续延伸着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遍布全域的“小微湿地+”,植入城乡肌理,拓展出湿地更多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激活了新韵重庆的“绿细胞”。

永川区青峰镇凌阁堂小微湿地位于永川区青峰镇佛岩寺村和凌阁堂村交界处,小微湿地面积核心2.5公顷。该处通过“小微湿地+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实现了水质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这段时间,湿地内的水生植物花开艳丽,美人蕉在阳光照耀下绚丽绽放,三角梅和紫薇花随风摇曳身姿,一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永川区乐和乐都鸳鸯湖小微湿地水域面积约6.16公顷,该处通过“小微湿地+生态旅游”为动植物的多样性筑起了生态屏障。在重庆首批“小微湿地+”名录中,入选案例都是这样的鲜活样板。“小微湿地+”成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延伸,让生活在城乡的人们更充分地享受湿地的生态红利,山水与生活“美美与共”。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作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常年从事湿地生态学的研究。对于重庆的“小微湿地+”建设,对于如何持续释放湿地价值?他有着深入的思考。袁教授认为,全市面上抓城乡小微湿地网络建设,点上抓“山-水-林-塘-田-居”为核心的小微湿地细胞工程。点上创新突破,面上持续发展,支撑由点及面的最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全面优化提升城乡区域小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增汇、人居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等生态功能。研发小微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技术,形成以农-旅-文为核心的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研发技术体系。全面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功能、各种模式的“小微湿地+”建设,不断创新小微湿地技术研发,汲取传统生态智慧的营养,推动城乡小微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让小微湿地点亮城乡绿色发展之睛。

湿地,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已不可或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一直在寻找与湿地共生的最佳范式。每一个生态案例,都是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建设美丽重庆,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就在这一次次投出“问路之石”的过程中,不断看见“生活之美”,不断照见绿色未来的美好愿景。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邓静 雷羽 丁琳 尹力 陈力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