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暑气逼人。重庆连日来持续遭遇晴热高温天气。7月13日,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灾害Ⅲ级预警,预计14-19日,我市将持续晴热高温,有26个区县处于高温灾害高风险区。14号到17号,全市最高气温或将达到43℃。

7月14号,市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今天中午,又发布了今年全市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而截至今天下午5点,我市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超过了37℃,巫溪、奉节、开州、彭水、江津、北碚等13个区县最高温更是超过了40℃。

大面积的热浪侵袭下,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消暑、度夏?这是一场高温炙烤下的“烤验”。重庆如何应考?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预警连发!重庆遭遇热浪侵袭
重庆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脉环绕,温暖湿热的太平洋季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被山脉阻挡,下沉气流不易扩散,增温快;加上山地地形散热慢,这就导致了夏季炎热潮湿,且地表温度往往比空气温度更高。这波高温为何这么强?主要是: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放大了下沉气流的影响。

重庆发布高温预警信息,从橙色到红色,预警等级接连提升。全市迎战“烤验”的行动,也在随之升级,以“凉”策应对高温的挑战。在潼南,“清凉港湾”已全面开放,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群体提供避暑休息场所。这些“清凉港湾”,都设在户外劳动者的工作动线上,都配有空调、饮水机、矿泉水、防暑药品等“清凉设施”。

像这样的清凉保障,遍布整个山城。在梁平,劳动者港湾已设立35座,户外劳动者仅步行,就能很快抵达最近的歇脚点。在涪陵,志愿者深入辖区骑手驿站,为外卖小哥们送上“清凉礼包”。在开州,100多个工会驿站成了户外工作者的纳凉驿站,有志愿者还送来的免费的西瓜、绿豆汤、凉茶、避暑药品。这样的服务一直延续24小时。

面对高温天气,最火辣辣的体验,莫过于户外工作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来看一线记录。
记者现场:户外工作的考验
今天,重庆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第1眼TV记者李科冀来到观音桥,此时实时温度是39℃,体感温度是44℃。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外卖骑手依然顶着烈日在配送,希望大家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注意防暑,及时补水。


在重庆G50沪渝高速江北收费站,这里也有一群默默坚守在岗位一线的交巡警们。


高温炙烤大地,室外气温逼近40度,而一些工作岗位的作业环境,早已突破40度的气温上限。每一个坚守的身影都是这座城市精神的投影,他们用汗水描绘着最美的夏日画卷。我们以其中一行的缩影“管中窥豹”,看看:高温的热度如何化为热情。

迎峰度夏!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万家灯火
这是电力巡查中的一幕。电缆班班长吴勇和同事架好梯子,下到3米深的隧道。按照计划,他们要检查维护1公里长的地下电缆。高温天气下,地下隧道里闷热难耐。

地下穿行上万步,巡检小队顺利完成了电缆的检测。几个人全身被汗浸透,工作服已满是汗渍。为了避免中暑,他们掏出了自带的冰块。这样的作业,对于高温中的电力保障来说,只是常态操作。

15号下午4点,重庆的实时气温已经飙升到40℃,在高新区的220kV龙荫变电站内,通过记者手中的红外测温仪可以看到,站内核心供电设备的表面温度已经超过65℃。

记者只在户外待了几分钟,汗水就已经打湿衣服,而一线电力工人需要在这样的“烤箱”环境中连续作业2个小时。

针对持续高温天气,重庆已启动“保电应急预案”,无数人在“看不见”的保供线上,守护着万家灯火。

战高温、斗酷暑,背后悄然上演着一场无声的战役。尤其对于森林防火来说,更是一场硬仗。目前,重庆的森林火险阻隔系统,总长度超过2.2万公里,密度:每公顷超过4.7米;数千个林火视频监控点、林下红外监测器,与上百无人机配合,形成全覆盖、全天候的智能监测体系。同时,涉林火情“135”早期处理工作机制,结合智慧防火管理平台,“人机”双网格协同,大幅提高森林火险的管控能力。

织密安全网!森林防火“绷紧弦”
森林防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预防、监测和扑救等多个环节。而预防,是重中之重。烈日之下,璧山来凤街道安乐村防火点严阵以待,不允许火源火种进入林区。

数千万亩森林如何监管?如何盯紧、不放松?科技手段正在“打配合”。在潼南,无人机“高空巡视”,精准拍摄、实时回传,坐标一键交办、问题闭环处理。万盛则布设了25个视频监控点,再配合无人机定时巡查,提升预警响应效率。

此外,科学防灭火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这是垫江宝鼎林场,新建的30公里防火通道已投入使用,全县今年共修通了160公里防火通道,一张更加立体的防护网,正在林间悄然织密。

目前,重庆有4.7万余名“一长三员”坚守岗位,设置有2600余个防火检查站卡口。应急力量坚守在每一个环节,城市韧性之“韧”也体现于此:应急前移,变被动为主动,更能从容应变。

战高温,重庆人的生活哲学依然鲜活。寻找清凉地的纳凉情怀,镌刻在城市的文化记忆中:今年,重庆免费向公众开放了40处人防工程纳凉点,比去年增加1处。随着新重庆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拓展,开放的轨道站纳凉点今年已达到146个,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增了6个。还有越来越多的清凉资源,正在被激活。战高温的同时,“烟火图景”也热气腾腾。

纳凉消暑!重庆“激活”清凉资源
曾经,重庆利用山体开挖了大量防空洞,它们一般位于地下5到8米,这里成了“天然空调房”,哪怕室外气温逼近40度,洞内的平均温度也保持在25℃左右。在山城重庆,到防空洞度夏,是一种独特的避暑方式。街坊们呼朋唤友,在纳凉点一坐就是一下午。

现在的人防工程纳凉点更是功能升级,备有书籍、电视、饮用水,能充电、能上网,大家不仅纳凉,更是在享受聚会时光。


下午3点半,室外气温高达38℃,轨道交通冉家坝站里却是一片清凉。在站点设置的纳凉区,有不少人在此纳凉。大伙儿悠哉悠哉摆着龙门阵,感受着过堂的凉风。今夏,重庆轨道交通在146座车站开放纳凉区,相较于去年新增了6座车站,涵盖了轨道交通全线网。无论是交通枢纽重庆北站北广场站,还是居民密集的花卉园站、沙坪坝站,都能找到“清凉地”。

山环水绕的重庆,森林资源多、生态环境好,高海拔地区相对集中,山高更有清凉地。为了激活更多的清凉资源,各种活动可谓好戏连台。2025年第四届“三峡凉都”(奉节)土家风情旅游文化节,最近启动,拉开了“三峡凉都”康养旅游避暑季的序幕。

在丰都,南天湖第七届避暑音乐季也正式启幕,主题周末晚会、音乐会、低空飞行、VR秘境探险等特色活动,将连番等场。在江津,第四届四屏清凉季活动也拉开帷幕,"文旅+美食+运动"的融合,将带来一场夏日盛宴。

涪陵的大木花谷,上百亩向日葵花海进入最佳观赏期,连绵起伏的花海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清风微凉。在潼南,全面提档升级后的龙形峡漂流,近日正式开漂。以“纳凉”为基础,这座城市里,“纳凉”场景不断创新,清凉资源打造着一个个降温的“绿核”。倏忽凉风至,神清夏日长。

面对这场持续的高温“烤”验,重庆用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有精度的举措,织密了一张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的“防暑安全网”,做好这篇大文章,也是为生活增添美好,呵护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安然度过盛夏时节,感受万物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