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暑运开启。铁路部门预计,2025年暑运将是铁路首个突破9亿人次的暑运。铁路一向是暑运的流量担当,最近几年更是连破纪录,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23年,突破8亿人次大关;2024年,逼近9亿人次;今年,预计将超过9.5亿人次。作为暑运热门目的地之一,重庆的热度也随暑运大潮而攀升。预计:重庆火车站两个月里将发送旅客1500万人次,这也将是一个新的台阶。“热气腾腾”的暑运,裹挟着怎样的活力?流动的城市,将描绘出怎样的“夏日图景”?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运力十足!
绘就更多“诗与远方”
渝厦高铁重庆段从重庆站引出,途经渝中、南岸、巴南、南川、武隆、彭水等区县,止于黔江。自此,渝东南地区有了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走进武陵山区、寻访《桃花源记》,变得触手可及。赶在暑期前通车的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不止于重庆而言是“暑运生力军”,对全国来说,也是重要的增量。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渝厦高铁是“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衔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向东,串联长江中游城市群;向南,直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高铁不断延伸,不断改写着时空的维度,也铺开了新的运力图。以重庆为例,“一日一图”,加开列车、动车组重联等。目前的方案,已涉及增开列车23对。
铁路的增量,仅仅是暑运的注脚之一。在重庆,处处都是流动的画卷:避暑大通道“渝黔高速”进入一年中的高峰期。重庆航空新开和加密了多条航线,日均航班量可达到138班次。在一次次的出发与抵达中,更多的人奔向更加广阔的“诗与远方”。
运力“加码”,织密出行的交通网。这是“走得了”的保障,而在这之外,更要“走得好”。这个“好”字,背后是更为浩大的升级行动。重庆东站今年首次加入暑运、初试牛刀,被看作暑运升级的新范式之一。重庆东站,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也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交汇点,设有3个车场、15个站台、29条铁路线。4条城市轨道交错换乘,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站点连接城市烟火,出行的每一步都是风景。
人悦其行!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看到重庆东站,总忍不住为之惊叹。它体量之大刷新了西部之最,总建筑面积达到122万平方米,比重庆北站、西站、沙坪坝站加起来还要大得多!每小时能同时容纳1.6万人进出,每年能接待5500万旅客。这样的体量,不仅将承载起运力的增量,也寄托了更多的厚望。
它可以是打卡的地标。“巴渝十二景”镌刻在地砖上,“一步一景”。“山水千里、黄桷参天”的装饰,勾勒出重庆元素。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树型柱,有技术、也有辨识度。西南地区首次应用的一体式集成岛式空调,山茶花造型,好看又好用。
它可以是城市会客厅。站城融合,串联起了城市商圈、生态公园。高铁、城轨、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精妙接驳,网友口中的“山城空间折叠术”,把换乘区域折叠拉近,最远步行不超过200米,5分钟就能实现换乘。站内设有图书馆、休闲商业、办公楼甚至酒店,“吃住行游购娱”一站满足。
这是暑运升级的一个缩影。创新的消费场景,完善的区域功能,和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出行产业链”全面升温,让夏日酷暑中的奔赴直抵心中的目的地,并“人悦其行”。
暑运,也是观察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旺盛的出行意愿背后,是强烈的消费需求。暑运的火热,让暑期消费被寄予厚望。根据美团旅行平台的订单数据,今年暑期文旅预订量,同比增长近38%。重庆位列“暑期旅游目的地”TOP10。为了撬动流动中的“含金量”,重庆准备了上千场暑期文旅促消费活动,并将发放9000万元优惠补贴。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将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激发需求之后,接下来:供给要跟上。交通新+暑运热+旅游旺,催生“快旅漫游”的新产品。
融合创新!
“交通+”释放区域新动能
乘坐高铁从重庆东站出发,半小时不到,就抵达了南川北站。放眼望去:金佛山层峦叠翠,神龙峡清幽秀丽,山王坪“半山秋色半山春”。
从重庆东站出发,30多分钟就能到武隆南站,喀斯特地貌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地质奇观,高山清凉地,也是避暑好去处。根据预测,高铁开通后的首个暑运,武隆游客量有望增长30%以上。
40分钟高铁车程,是从重庆中心城区走进彭水的距离。作为重庆最大的民族风情城市旅游综合体,蚩尤九黎城距离彭水西站仅2公里。迎着清晨初升的太阳,第一波客人就能抵达城门,在激昂的战鼓声中等待城门开启。
暑运,已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享受悠长假期的“心愿清单”。根据暑期消费的特点,各地也在创新消费场景:高铁游、亲子游、避暑游、研学游等等,“交通+文旅+出行”深度融合,编织着“流动的大网”。小城融入“大网”,带动县域游迸发活力。
暑运升级带来的活力,如何转换为消费升级的新动能?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瑛看来,一是可以结合高铁线路与站点建设,做大重庆市外消费客源,吸引更多高铁沿线城市的游客来渝观光和跨区域旅游。二是依托“2小时重庆”交通圈建设“2小时重庆”文旅消费圈,激活中短途出行活力,形成“高铁+旅游+消费”多点联动,要大力推进地方特色民宿、乡村文旅、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让铁路通达真正转化为县域经济振兴的新动能。三是要结合暑运与消费热潮,大力布局“会展经济+夜经济+网红经济+场景消费”等新业态新场景,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为消费者提供新颖的消费体验。
暑运也被称为“第二春运”。这幅流动不息的画卷,不仅是亿万人次的迁徙盛景,更是生动的生活图景:天南海北的人们,扶老携幼的家庭,在“朝发夕至”中拥抱“最悠长的假期”。随着大交通格局的不断完善,这样的大流动还将升级。相信,在一次次奔赴中,会不断发现惊喜、见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