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从“方寸之美”到“安居之便” 超大城市治理扩大百姓“幸福半径”

最近,我市发布《2025年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地图》,以235个城市公园、356处共享绿地的布局,将“方寸之美”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更“走得进”的幸福空间。而在这份共享地图的背后,是重庆在“生态之优”与“安居之便”上的双向发力,超大城市治理,如何扩大百姓的“幸福半径”?今日一起聚焦。

不久前,位于两江新区的金海湾滨江公园C区御澜湾草坪重新对外开放。经过养护升级,这片6000平米的草坪“上新”了多种绿植和时令花卉,超高颜值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拍照打卡、露营野餐,尽情享受“诗和远方”。

这些天,位于大渡口的心湖公园同样热闹非凡。市民们在草坪上搭天幕、吃冷餐,与家人朋友共享自然野趣。为提升游园体验,此次开放的 235个共享公园还配备了公厕、直饮水、桌凳等便民设施,并划定活动区域,供市民开展搭设帐篷、运动健身、 亲子游玩等活动。

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李慧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季节特色持续发布系列专题地图,如亲子活动、运动健身等主题线路,不断拓展城市公园绿地共享服务功能。

过去,城市绿地常因管理限制成为“可望不可即”的风景。而此次发布的共享地图,则通过精细化分区与全时全域服务理念,将绿地转化为市民生活的“第二客厅”。市民们“按图索骥”,可以选择健身步道、球类运动场,或者野餐聚会、放风筝、搭帐篷,享受休闲时光。这种转变背后,其实是重庆对“生态价值”的进一步转化——绿地既是城市“绿肺”,也是承载社交、运动、文化体验的复合生活空间。

与公园绿地建设同步,重庆在“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上亦大步向前。九龙坡区民主村今年掀起了从1.0向2.0的升级,2.0的民主村是什么样子,一起“进村”看看。

85岁的周婆婆告诉记者,从1946年3月份开始她就在民主村住着,过去这个社区都是一些很不平坦的路,社区改造后,道路平整宽阔了,出门修双鞋都可以搭乘社区观光车,非常方便。

负责这次改造设计的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余水院长表示,民主村的二期改造住户大概有2000多户,约是一期的两倍,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缺什么,他们在设计建造上就补什么。这次利用闲置的40平米用地,把手艺人集中起来建了惠民巧匠坊,既解决了手艺人的营生问题,也解决了周边老百姓对平价生活链的需求。

2.0的民主村,其实质就是在细节上,构建起更完善、更融入生活,更凝聚民心的社会服务体系,从“方寸之美”到“安居之便”,城市更新,带来的也是人心的焕新。

在江北区,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微空间正焕发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当地打造出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让附近居民过上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附近居民说,晚上吃了饭出来散步的时候,到这儿走一走,感觉很方便。

在提升居住品质方面,綦江区大力推进单体楼栋电梯加装工作,同步整治老旧楼栋外墙砖脱落隐患,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垫江县将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工作纳入街道统筹,完成既有住宅电梯加装150余台,今年还将加装电梯100台左右。

在大足区大渡河畔,“水上绿岛”生态修复工程正加快推进。各种水生植物构建的立体净化系统,可使水体透明度提升30%以上。接下来,大足区还将对5条河流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

无论是公园共享还是生活圈建设,核心都在于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怎样让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互为支撑,让城市发展惠及更多居民,在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莹教授看来,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体现了“生态空间生活化、生活空间生态化”理念,要进一步深化可以从规划协同、功能复合等多方面展开。

金莹认为,重庆应强化城市多元生态建设与“15分钟生活圈”的衔接,结合重庆山地特色构建“大公园+微绿地”网络,持续增加口袋公园,将公园、绿道与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公交站点等联动规划,形成“绿色生活圈”;以全龄友好为旨归增强空间功能复合性,在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中开发书屋、运动场、便民驿站、社区食堂等全民性功能区,满足多元群体的需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开发“社区生活”“重庆公园云”等小程序,让居民参与生活圈治理。总之,以生活圈串联起城市生态、民生建设,真正实现人民至上、人城相宜的人民城市。

随着绿地共享地图发布,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的持续推进,重庆“山水之城”的名片将更添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用“绣花功夫”编织便民网络、用“民生尺子”丈量发展的质量,随着城市治理的深入,我们的身边必将呈现更多“推窗见绿、转角遇美”的温暖图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