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我们要从一则科技信息说起。今天上午,重庆大学、嘉陵江实验室与行业领军企业签署系列合作协议,明确表示将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数智装备产业发展等领域全面合作,共同推动嘉陵江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嘉陵江实验室是我市布局建设的四大重庆实验室之一。全力打造嘉陵江实验室,是山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二者融合发展为牵引,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走进位于重庆海德世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正在对最新研发的智能侧开门系统进行第15万次性能测试。 通过自主开发的控制器、电动限位器和防撞雷达,车门可实现手势开关、精准防撞、智慧悬停等功能。很快,这项创新成果就将批量“上车”。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主任梁天太介绍说,公司致力于人机一体化新产品的研发,从原来的单一机械产品向电控电驱的模块化产品转变,整车的出车效率能够大大提升。
深耕行业多年, 海德世已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拿下200多项技术专利。为了加快科创成果落地,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起近20万平米的智能制造工厂,每年可为宝马、丰田、阿维塔等车企提供500万台整车配套。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屏表示,公司将投入近5亿元,持续突破智能门系统、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运用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预计今年年产值会突破30亿元。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世界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人工智能大模型、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观察这些前沿技术的进步,企业始终处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关键位置。作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也往往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4月以来,重庆提质实施“双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8家、科技型企业11296家。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82%,创历史新高。在中小企业层面,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7400家,其中87%属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产学研用协同联动让创新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在位于两江新区明月湖畔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1600°C大型塑性成形装备,正在开展对高性能钛合金进行等温锻造的中试验证,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即将从这里诞生。扎根重庆四年,科创中心已在先进金属及其热制造领域突破9项“卡脖子”技术。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副主任刘川介绍说,依托西工大材料学院材料学科的优势,形成高校原创理论创新、重庆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公司协同转化的这么一种模式,能把科研和市场对接起来,做强技术转移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在这个链条上,科创中心共孵化出6家创新型企业,服务国家航空航天航海工业发展。其中,专注大尺寸复杂结构钛合金精密铸件研发制造的重庆两航公司,已具备年产380吨的铸件能力。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威卿告诉记者,公司将会继续依托这种“科创+产业”的模式,加大生产线的智能化建设,力争在五年之内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铸件的领先企业。
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庆目前已累计创建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113家,首批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17家。重庆的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达86.5,居西部第二。
如何进一步点燃科创这个“强引擎”?重庆的思路,是“四侧协同”“四链融合”。从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全市两会,从“新春第一会”到3月21日举行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八个字,是当前重庆经济领域的“热词”。“四链”,是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侧”,则指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以“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两者共同形成科技资源高效聚合、创新链条高效衔接、创新价值高效实现、产业技术快速迭代、新兴产业快速培育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产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折射着重庆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上的不懈探索。
这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爆火的重庆造机器狗“哮天”。哮天的“主人”,是一个从重庆大学走出来的年轻创业团队。他们花了三年多时间,进行高动态机身硬件与核心控制系统的开发,在AI加持下,让机器狗能够理解并响应语音指令,成为人们的智慧陪伴“宠物”。
这群年轻人的机器人梦想诞生在学生时代,2021年底,入驻重庆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开展创业探索。基地从创业指导、场地供给、资金扶持、供应链对接等方面全链条“陪跑”,让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快速突破。像这样的硬科技创业团队,基地目前已孵化出25个,活跃在智能制造、智慧家居、未来出行等多个领域。重庆明月湖国际智能科创基地总经理张艺蒙介绍说,公司现在正在打造共享工厂,能够去支持这些团队从百台千台,甚至到万台的量产。通过这种支撑体系的构建,让他们能够把未来的研发、市场、销售、品牌等全系化的团队都放在重庆。
初创团队加速突围的同时,骨干企业的增长潜力也在持续释放: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华数的涂胶和焊接机器人,已规模化应用在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数智工厂;专注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七腾,王牌产品防爆四足机器人,在应急安全领域稳居头部地位。目前,全市已集聚30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重点企业,汇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国检中心等30余家研发平台,形成集研发制造、检验检测、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
这样的产业生态为什么重要?在这里,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中科摇橹船的故事。四年前,企业创始人郑道勤还是一个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落地机会的年轻创业者,在一次考察中,有感于重庆雄厚的产业基础,留了下来。创业开头难。公司初创,有技术没资金,政府设立了创投基金,他们也顺利拿到了360万元的启动资金;有产品没客户,政府牵线搭桥,帮忙敲开有需求的企业大门,介绍他们进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企业吸纳外地优秀人才困难,政府提供舒适的人才公寓,增设夜间公交线路,让大家能安心落户……四年,中科摇橹船快速崛起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实现超10倍的增长。
中科摇橹船不是个案。扎实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给与创新创业团队最好平台、最优生态、最活机制、最佳服务,是重庆这座城市诚挚的承诺。当然,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重庆下一步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作用?在 重庆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陈升 教授看来,一是加速推进四大重庆实验室建设,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模式,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二是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路径,建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和科技成果汇交平台,发展“科技经纪人”队伍,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链条。第三,强化金融支撑,构建科技金融生态,覆盖种子期到成长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打造“硬科技”标杆案例。此外,改革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打造“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生态,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带项目落户。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复苏、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期待着山城的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