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欢迎你们回家”——跟随空中分队执行神舟十九号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见闻

4月30日清晨,东风航天城外的某机场场站,5架直升机整齐待命,机组人员正在做最后检查。

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将迎来一项等待已久的任务——作为空中分队,迎接神十九航天员回家。

受天气影响,神舟十九号比预定时间推迟一天返回,返回舱着陆点也由东风着陆场西区变更至东区中部。

东风着陆场东区中部以软戈壁地形为主,与西区相比,土质较为松软。“软戈壁地形,直升机降落时地面扬沙更高,我们要根据返回舱位置,提前规划航线,选出土质较硬的降落点。”空中分队指挥机副驾驶胡敏涛说。

过去的几个月,空中分队在东风着陆场及附近区域完成了近百次针对性飞行训练。

“我们将着陆场划分为小网格,哪里有丘陵起伏,哪里多植被覆盖,都要详细标注,确保不论返回舱的落点在哪个位置,我们都能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领航员桂保涛的电子地图上,标注着着陆场200多处地形特征,这是机组一次次实飞实勘的结果。

针对这次任务,空中分队列出了包括天气、装备、人员、管理等在内的26类共62条应急预案与风险预想。“风沙是我们最先预判到的问题,因此针对性练习也最多,不论东区还是西区,我们都做好了准备。”胡敏涛说。  

8时50分,5架直升机次第升空,组成编队抵近目标区域。编队中,4架直升机各居一角,通信机在南边中间位置。

“这样既能保证我们快速高效地观察返回舱位置,又能避免被返回舱产生的飘落物干扰或击中。”桂保涛说,这种编队方式,是搜救队员不断复盘调整后的结果。

4月以来,机组严格遵循三天实战飞行、一天全面检修、一天复盘调整的“3+1+1”训练周期,在与指挥中心和搜救分队各部门复盘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飞行路线。

临近13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戈壁滩上空绽放。指令声传来,直升机编队立即展开搜救阵型,向着返回舱落点进发。

舱落,风沙在降落点周围慢慢弥散。

机临,指挥机率先降落在距返回舱100米处,医疗机随后依次降落在预定点位,通信机最后降落。

10分钟——从发现目标到指挥机降落,与预案中的时间完全一致。

“时间把得越准,为现场处置人员争取的时间就越多。”胡敏涛说。

17时许,三位航天员被护送进医疗机。“欢迎你们回家!”直升机机组切换为“移动监护模式”,再次升空。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常态化’成为了飞船返回任务的突出特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毛永军说。

“常态化”的背后,是科技与智慧、信念与奉献共同织就的安全网。

(  作者:刘一诺 韩学扬 李朗  )

(  责任编辑:王成伟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