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手记:在毫米间追求极致的中国航天匠人

新华社天津4月24日电(记者张宇琪)将手掌轻放在运载火箭贮箱壁板上,触之是合金的冰冷,感之实为中国航天的炽烈宏愿——想到它会直上九霄至浩瀚太空,记者不由得失了神。

在“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胖五”的一个重要诞生地,在这里见到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今年36岁的航天匠人姚亚超。

车间中的金属壁板结构件个头不小,长5米,宽3米,4个围成一圈便能构成火箭的一段“铝壳”。

“我从没想过能飞上太空的运载火箭贮箱壁板竟然这么薄!”摸着那薄薄的铝合金大型结构件,记者满脸惊讶。

“最薄的地方2毫米左右,差不多是6个鸡蛋壳的厚度。”姚亚超解释说,航天用铝合金壁板既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还要去除废重,加工精度还要高,考验的就是数控加工工艺。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一直在致力于“减重”,以克为进、以轻致重,既精减发射成本,也为达成更大的运载“托举”能力。

由于壁板面积大,以往单面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弯折时壁板两侧受力失衡,每有产生裂痕之虞。姚亚超独辟蹊径,创新性提出双面铣切加工方案,使材料两面应力释放相衡,但加工之难,却倍增于前。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原来壁板都是立式加工,排屑、刀具磨损等综合性能不好控制,那将壁板由立而卧,刀具切削温度及磨损不就好控制了吗?”想到这里,姚亚超和年轻的团队成员一起,又设计出了卧式加工的方案,解决了壁板加工效率低的难题。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在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肇建之初,姚亚超便加入火箭制造队伍,“刚来的时候知道一块铝合金板造价那么贵,怎么都不敢下第一刀。”

如今的他,已成为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中的高级技师,负责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结构件多轴数控加工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海河工匠等荣誉。

姚亚超在数控加工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所谓匠心者何?在这里工作的10余年间,姚亚超加工零件合格率为100%,日则钻研机床改制之道,夜则推敲工艺方案之精,孜孜以求技术之至臻,打磨航天匠人的每一刀。

2021年,“姚亚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完成多项技术革新,发表论文10篇,始终走在追求极致的航天匠人之路上。

姚亚超在检查数控加工车间的刀头。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姚亚超家中书架上,有一本《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里面有一段话姚亚超颇为喜欢,“钱学森用一生证明:航天事业的终极燃料不是液氧煤油,而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文明担当。”

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姚亚超这位新一代航天匠人胸膛里燃烧着的,同样是炽热的家国情怀和问鼎苍穹的航天壮志。

(  责任编辑:周凯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