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础研究则是科技突破的根基。近年来,我市锚定前沿领域,持续布局前瞻性、引领性的自然科学与基础研究,涌现出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来自西南大学的代方银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日凭借“家蚕泛基因组与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团队通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发现家蚕基因七千多个,解析出30多种与产丝量和蚕丝品质相关的重要性状基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完成了“千蚕基因组计划”,绘制出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相当于是蚕的遗传上的‘数字字典’,一个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南,对于我们开展蚕的生物学研究、快速挖掘育种重要性状基因,起到加快的作用,对于支撑整个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样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还有重庆大学的苏晓杰教授团队。在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空地协同回收降落实验平台”进行调试。这个项目创新性地提出“空地一体”自主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高动态环境下无人装备“回不来、降不准”等技术瓶颈。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苏晓杰 :“当前,我们的创新成果也在与四联、川仪等头部企业合作,将它们应用到3C等电子产品生产线的智能升级上。让机器人在工厂里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工人一样,自适应地去匹配和优化工艺参数,这样大大减少工程师人工调参的一些依赖。未来,我们的‘空地一体’自主协同技术,还将实现无人机与无人车三维立体协同。”
在科创领域,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市深入实施基础研究10年行动计划,通过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推进重点实验室基地建设等手段,强化基础研究源头供给。
市科技局数智科技处处长柏小华:“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充分发挥市内各高校、企业、院所的科研力量,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同时,依托‘人工智能+’行动,提升基础研究效能,加速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