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只有几个人,但屏幕背后的“隐形室友”可能却上万。
近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关于“室友直播”的吐槽层出不穷,一些大学生将宿舍当作直播间,不分时段、没有边界地直播,导致室友关系日趋紧张。近年来,宿舍直播现象的普遍出现,持续引发人们对学生友谊、青年成才、权利边界等诸多话题的讨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借助直播自由表达。然而,宿舍直播不能变成“楚门的世界”,否则就很容易造成输掉友谊、输掉个人长远发展、输掉社会信任的“三输”局面。

▲大学宿舍不能成为“直播秀场”。/重庆瞭望截图

没有边界的宿舍直播,可能输掉珍贵的友谊。
从现有法规看,只要符合年龄等要求,大学生当主播并无问题,这是时代发展赋予他们的权利。现实中,一些学生把宿舍直播当作“经济缓冲垫”,既减轻了经济负担,也得以展现自我、分享知识,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
不过,学生宿舍具备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直播一旦突破边界,很可能要造成室友关系紧张。要知道,如今的Z世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生长在更加多元的社会环境,这让他们既依赖室友关系,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独立、一定边界——上课、去食堂可以形影不离,但又愿意享受着许多独处时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环境中,来自室友的社会支持是降低大学生抑郁风险与焦虑风险的重要保护因素。但在另一方面,年轻大学生“享受孤独”“不想被人打扰”等话题,也不时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这种矛盾的情感特点决定了,如今的大学室友之间既可以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又可以是各自安好的“路人”。这就要求宿舍直播一定要恪守边界,尊重“家人”的权益,不在直播中侵犯他们的居住空间、肖像权等。
同窗几载,朝夕相伴。几年时间同处一个宿舍,这份感情何其珍贵、难得,若因直播边界就输掉友谊,实在得不偿失。

▲社交平台上关于“宿舍直播”的“经验帖”。/重庆瞭望截图

没有边界的宿舍直播,可能输掉长远的发展。
流量时代催生了许多“日进斗金”“一夜爆红”的直播故事,这难免会让一些青年大学生心生羡慕,进而模仿。模仿无可厚非,但如果人人都效仿,甚至把直播热度视为评判自我、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可能就会输掉长远发展。
不可否认,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直播业态兴起以来,各个平台都涌现出了许多正能量主播,他们在屏幕前销售产品、提供情绪价值、传递科学知识,为互联网的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86万亿元。
但青年大学生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可以画出无限的色彩——可以深耕科研,上九天揽月、下五海捉鳖;可以引领艺术创作,讲好时代故事、中国故事;也可以在小众领域默默坚守,成为垂直领域的“王者”。
相反,如果在校期间纷纷涌向没有边界的宿舍直播,为了流量就损害他人权益,把真实生活变成“可被消费的生活”,把自我表达变成“迎合流量的表演”,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进一步说,如果在宿舍撒个娇、跳跳舞就能赚钱成名,这样的价值导向,可能会收缩人生视野,让原本无限可能的青春之路走进拥挤的胡同。
青年成才的路径四通八达、阡陌纵横,当许多人都涌向那条一时性的捷径,造路者、管路者或许应该及时入局,或提醒,或引导。

▲大学生宿舍不应该是没有边界的直播秀场。刘珂君 作/人民日报客户端

没有边界的宿舍直播,可能输掉社会的信任。
不论是宿舍内没有边界的直播,还是MCN机构包装的“李鬼”式宿舍直播,若任其疯狂生长,久而久之可能会破坏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理性认知,对学校空间的纯洁性印象,最终引发连锁式的社会信任问题。这亟须多方合力解决。
对高校来说,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完善校规校纪和宿舍管理条例,形成校内惩戒机制,让宿舍直播有“规”可依,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学校也要科学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其发挥自身长处,正确认识职业发展。
对平台来说,要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比如,对标记为“宿舍”场景的直播内容,可以强制开启背景模糊或室友面部识别打码功能;对深夜时段的宿舍直播可以进行时长提醒或限流。只有把责任装进心中,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对网信部门来说,刚性禁止与柔性引导要兼具。对侵犯室友权益、传播低俗内容的宿舍直播,要划出红线警示;同时,对分享学业、传播知识、展示技能的宿舍直播可以鼓励,发挥正面激励作用。
如今,从宿舍直播到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直播已成风潮,这很正常。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门槛降低了,许多青年学子都想试一试。对此,我们并不反对,但要处理好直播的边界。任何时候,自由表达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追求流量也应在合理范围之内,关键是学业为重,不能让宿舍直播成为现实版“楚门的世界”,造成“三输”局面。
青春没有统一色彩。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对青春的热情、对理想的向往,才是年轻人跋山涉水、一往无前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