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木耳采摘时节。走进綦江区横山镇新寨村乾生齐家庭农场,一朵朵肥厚的黑木耳整齐排列在菌棒上,长势喜人。村民忙碌地穿梭于菌棒之间,手指轻捻间,饱满的木耳便落入筐中。田间地头满是采摘、装桶、搬运、晾晒的忙碌身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村民正在采收木耳。(摄影:杨静)
“今年9月份,从贵州梵净山菌业引进了7000棒木耳菌种,下种完毕到现在采收是40多天时间,采收时间预计持续到明年3月份。”横山镇新寨村乾生齐家庭农场负责人杜祥智介绍,预计鲜木耳的产量在1万斤左右,晒干后的木耳在1000斤左右,产值预计3万块钱。
今年是杜祥智引进木耳种植的第一年,也是綦江区首家“稻耳轮作”模式试点。“稻耳轮作”是一种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即在水稻收割后,利用农闲田种植木耳,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显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木耳种植后的废弃菌棒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形成“稻—耳”生态循环,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谈及种植技术,杜祥智表示过程并不复杂,“种植木耳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菌棒公司已经全部处理好了,我们只是拿来开袋、上架,然后进行管理。这个管理的核心就是水源,特别重要。”

连片的木耳长势喜人。(摄影:杨静)
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可靠的风险保障,是杜祥智敢于放手去干的最大底气。“我今年种植的木耳,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产品还在地里就已经基本销售一空了,主要客户是各大酒楼和超市。”杜祥智表示,如果市场出现波动,产品不好卖,合作公司会以每斤30元的价格保底回收。“这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种植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对于未来,杜祥智充满期待,“计划到2026年,将自家与周边农户的种植规模共同扩大到10亩左右,推动集中连片种植,让‘稻耳轮作’这一生态富民模式在新寨村扎根壮大,带动更多乡亲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