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大足:石语伴琴声 中法古乐在大足对话

2025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后的首个新甲子开端,近日,一场名为“石语・琴声:古乐与石刻对话”中法文化遗产交流音乐会在重庆大足举行,以西方古乐与中国传统乐器对话的形式,串联起中法文化脉络,展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DJI_20251010203317_0524_D.00_04_24_01.Still010.jpg

音乐会现场。(记者:李东 摄)

作为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此次迎来法国艺术家回访演出,既是对2025年5月大足区赴法国亚眠市文化交流的呼应,更是中法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领域深度合作的延续。法国艺术家阿尔班・蒂克谢与路易丝・蒂克谢兄妹带来的《天下大足》《苏珊有一天》等5首作品,分别用鲁特琴、高音维奥尔琴演绎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演奏者则奏响古琴曲《流水》,大足实验小学师生还以大足石刻中复刻的古乐器 “弓笛”,合奏《紫竹调》《我在宝顶等你》等曲目,展现中国古乐的韵味。

DJI_20251010203317_0524_D.00_01_36_10.Still004.jpg

音乐会现场。(记者:李东 摄)

“这个乐器(弓笛),我们刚才也听到演奏了,我觉得这个乐器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个音乐也非常美好,给我们带来了真的非常美好的回忆。”法国艺术家阿尔班·蒂克谢高兴地说。

据了解,阿尔班・蒂克谢11岁起学习鲁特琴,曾发行专辑《苏珊有一天》,被誉为“法国最年轻的职业鲁特琴演奏家”;路易丝・蒂克谢则精通高音维奥尔琴、歌唱与巴洛克舞蹈,二人长期以二重奏形式活跃于欧洲古乐舞台。此次演出前,他们还专门了解了大足石刻中的音乐元素,希望通过演奏实现东西方古乐的“对话”。

DJI_20251010203317_0524_D.00_00_30_05.Still003.jpg

音乐会现场。(记者:李东 摄)

“包括今天,我看到我们用传统乐器来演奏欧洲的音乐,中国的艺术家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去演奏中国的音乐,在我看来,音乐就是一个普遍的语言,是一个沟通的桥梁。”法国艺术家路易丝·蒂克谢告诉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出的“弓笛”源自大足宝顶山石刻中的造像“吹笛女”,是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的异形笛子。作为对石窟艺术的活化利用,弓笛不仅丰富了民族管乐形式,更成为大足石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大足区实验小学弓笛社团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支小学生弓笛传承队伍,目前已组建4个梯队,共80名学生参与学习。

DJI_20251010203317_0524_D.00_04_52_09.Still011.jpg

音乐会现场。(记者:李东 摄)

大足区实验小学教师李强介绍:“弓笛是大足的文化瑰宝,能让学生参与演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演奏,让更多人知道弓笛、了解大足石刻,也让孩子们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观众何江说:“第一次现场听中法古乐‘对话’太震撼了!西方鲁特琴的细腻和中国古琴的悠远特别搭,尤其是孩子们用复刻的弓笛奏《紫竹调》时,感觉大足石刻里的乐器真的‘活’了。这种把世界遗产和音乐结合的交流方式特别好,既感受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又对大足石刻的文化更热爱了。”

DJI_20251010203317_0524_D.00_00_20_13.Still002.jpg

音乐会现场。(记者:李东 摄)

据了解,该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中法在文旅、教育领域合作的新起点。后续,大足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法国在遗产保护、教育联动、商贸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大足石刻国际文化品牌形象提升,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大足、了解中国。


(  作者:李东 陈柯男 曾蕊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