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绽放的油菜花 都是她坚守初心的奖章
每一滴多榨的菜籽油 都承载着她心怀强农的梦想
每一次老乡们的笑容 都是她崇高的荣誉
她与一粒菜籽相守半生
十年磨出“两碗菜籽一碗油”
再次刷新油菜含油量全国纪录
重庆市农科院黄桃翠,
用科研初心,
为中国油瓶刻下“重庆印记”。
初秋的清晨,重庆中一种业垫江沙坪油菜制种基地,一辆满载种子的货车整装待发。这不是普通的油菜籽,而是刷新全国冬油菜区纪录的,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庆油11”的首发出征仪式。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奔袭,这批承载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油菜种子抵达湖北荆州江陵县,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近10万亩油菜田提供优质种源。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高兴村农户陈孝云说,他家10亩地全部种的油菜,就是种的“庆油8号”,他下半年就想试一试,种一部分“庆油11号”,争取明年的收成比今年更好。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黄桃翠介绍,今年首批推的是10万亩“庆油11号”,每一亩地算300块钱的效益,就是3000万的经济效益。
3000万的经济效益背后,不是偶然的突破,而是一场跨越16年的坚守。时间回到2009年,刚走进重庆市农科院的黄桃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试验田和海量未知的材料,初出茅庐的黄桃翠一脸茫然,她只有扎进了田间地头,走到百姓中间,去寻找方向。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说,乡亲们会说,房子旁边这一块地,去年打的是十斤油,然后今年为啥只打8斤油呢?乡亲们关心的是这块地到底能榨多少斤油。
“多榨一斤油”,这句简单的诉求,像种子一样在黄桃翠心底生根。她很快厘清了方向:高产与高油,必须兼顾。在油菜育种领域,这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但黄桃翠铁了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黄桃翠告诉记者,一是菜籽本身产量要高,二是菜籽里面的含油量要高。如果含油量增加5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了12.5个百分点,那效益肯定高多了。她就一根筋地做,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这就是她的第一个奋斗方向了。
育种是与时间赛跑的事业,更是与寂寞为伴的修行。黄桃翠把家搬到了基地,天未亮就挎着记录本下地,记录苗情、授粉杂交,深夜再回到实验室分析数据,快餐和面条成了日常。这份艰辛在她成为母亲后愈发沉重,但她从未停下脚步。怀上小儿子两个月的时候,为了赶上“庆油3号”的苗期记录,她挤上了开往贵州铜仁的夜班火车。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回忆说,座位全是满的,她就只买到站票。不去的话就错过了最佳的苗期的记录时间。如果时间再倒流回来,她还是会去。
对科研的执念,早已刻进她的骨子里。剖腹产仅三天出院,第四天她就强忍伤口剧痛,坐在书桌前处理国家品种登记的关键数据。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说,当时屏幕上的字变得模糊,第一次能够40分钟变得看不见,再变成10分钟就看不见了。她买了一个折叠床,就放在书桌旁边,眼睛看不见了就倒下去休息,看得见了,就又爬起来。就这样循环着。
黄桃翠团队成员徐宇说,黄桃翠老师那个拼劲是团队的标杆。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的时候,黄老师着急到田间去观察花期性状,但是开三轮车受了伤,同事们都劝她休息。她硬是拄起拐杖进了基地,她说油菜花开不等人,错过了这一个月,这一年都白费了。同事们看到她一瘸一拐,在田里面的记录花期、性状那个身影,是既心痛又钦佩。
五年摸索,十年坚守,黄桃翠团队终于迎来了“井喷式”突破。从“庆油1号”叩开大门,到“庆油11号”再攀高峰,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是对“十年磨一剑”的最佳注解。
【字幕】2014年,“庆油1”:高产、适宜轻简栽培,叩开成功之门。
2016年,“庆油3”:含油量49.96%,首破全国冬油菜区纪录!
2019年,“庆油8”:含油量51.54%,再次刷新全国纪录,实现“三碗菜籽榨一碗油”到“两碗半”的飞跃。
2024年,“庆油11”:含油量52.37%,再攀高峰,逼近“两碗菜籽榨一碗油”!
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村民胡小强说,以前种老品种,100斤油菜籽只能榨20多斤油,种了“庆油8”之后,同样100斤油菜籽,能榨40多斤油。油坊抢着收,价钱还高。实实在在多赚了钱,锅里也更香了!黄桃翠专家真是为农民谋了福利。
数字的攀升背后,是育种技术的根本性跨越。黄桃翠团队摒弃了传统的经验育种,让每一粒种子都经过多重考验。这些带着“重庆基因”的种子,正悄悄改变着我国食用油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说,他们利用的是全基因组的选择技术,精准的聚合了高产、高油以及抗病的优良的基因,实现了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跨越。所以每一粒种子都经过了分子标记的筛选、抗病性的鉴定等多重严格的工序,确保将最优异的种子送到农户的手中。庆油系列的油菜品种不仅能够让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国油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荣誉没有让黄桃翠放慢脚步。她深知,攥紧“中国油瓶”,靠的不是孤军奋战。开放合作,成了她加速科研的“快捷键”。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说,目前跟中国农科院胡琼老师团队在合作,胡琼团队是做抗逆的,最厉害的。华中农业大学的相关的一些育种方法。这就是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一下自己的短处,跟他们一起做科研,这样的速度来得更快。
从重庆的100多万亩冬闲田,到北方上亿亩盐碱地,黄桃翠的视野早已超越了长江流域。中国的食用油目前的自给率只有30%左右,要想“中国油瓶”多装中国油,就必须要提高全国的油菜总产。除了保证南方单产提高以外,黄桃翠和她的科研团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北方。
重庆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介绍,现在团队正在做一个极短生育期、耐盐碱、耐干旱的油菜品种的培育。品种培育成功以后,北方上亿亩的空地全部都可以种上油菜。只要品种适应,它的推广起来速度是很快的。那么中国的食用油的提高的速率会快速提高、翻番,提高50%以上没问题。
从实验室的灯光到田野的朝阳,黄桃翠把近20年的青春,种进了每一粒油菜籽里。这些带着重庆温度的种子,正在全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结出了农民的“增收果”,更筑牢了国家的“粮油盾”。她用行动诠释着农业科学家的初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答案藏在丰收里,在金黄的花海中,续写着“中国油、中国芯”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