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垫江有条“六尺巷”,装满互让互助暖心事!

“手机扫码,插上电枪,不到一分钟就能充上电,再也不用从楼上甩电线下来了!”站在崭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前,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桂北小区居民殷建国脸上写满了踏实与满意。

从充上安全电到吃上暖心饭,从漏水纠纷化解到停车有位有序……在垫江县桂溪街道,一条长约十米的小巷——“新六尺巷”,正用互让互助的温度,悄然织就一张充满温情的社区服务网,把一桩桩、一件件暖心事办进居民心坎里。

640 (1).jpg

人大代表与社区专干、居民共同议事 魏瑞摄

桂北小区是垫江县典型的拆迁安置小区,512户居民中超过九成是刚刚“洗脚上楼”的安置群众。从农家小院搬进单元楼房,许多居民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刚搬进来那会儿,真是问题一箩筐。”老住户张元礼回忆道。楼道堆物拦路、花坛私自种菜、空中“飞线”充电、垃圾随处丢弃、邻里口角不断……“那时候,大家各顾各的,缺少互让互助的意识。”更让人头疼的是,小区没有物业愿意接手,长期处于“无人管”的状态,绿化带变成“私家菜园”,公共通道成了“杂物仓库”。尤其进入小区侧门时,宽约五米的巷道都堆满了锄头箩筐,仅可容纳一人通行。

640.jpg

小区环境整洁 魏瑞摄

“那时候,谁家有点烦心事,都不知道该找谁说理去。”居民蒋涛感慨道。大家渴望改变,却不知从何做起。

转机,源自一个流传百年的“六尺巷”故事。2022年底,县人大代表、街道议事代表、社区干部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萌生创意——依托侧门这条实际存在的小巷道,打造“新六尺巷”,用互让互助这把“金钥匙”解开治理“死疙瘩”。

巷内杂物堆积是首要解决的“心头患”。原本就不宽的小巷被旧家具、背篼、废旧农具堵得通行困难,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勘察摸清堆积物归属和形成原因后,组织召开居民协商会。没有高高在上的会议室,协商就在巷口进行。社区干部、居民代表、楼栋长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

640 (2).jpg

网格员在居民家中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魏瑞摄

“我家自行车确实放久了,但没别的地方停啊!”“这些木板以后装修还要用,扔了可惜!”……面对居民的实际困难,社区干部不急不躁,一边讲明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一边聊起互让互助的价值,引导大家换位思考。

“通道是大家的,咱们互相让一步,想想办法,问题总能解决。”真诚的态度、古朴的智慧,慢慢消融了分歧。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社区设置了临时堆放区并组织废旧物品回收活动;居民限期清理自家物品,让出公共空间。

方案落地,许多居民不仅主动清理,还自发组成“护巷队”轮流值班,用互让互助的实际行动保持巷子畅通。仅一周时间,巷内堆积多年的杂物被彻底清理,社区还将礼让文化元素融入巷道改造,“六尺巷”的故事挂在了墙上,礼让对联贴在门口,阳光重新照进小巷,居民的心也亮堂了。

640 (3).jpg

小区车辆有序停放 魏瑞摄

“现在走路宽敞多了,心里也舒坦!”居民李锦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小巷的温情,更体现在化解邻里矛盾上。不仅有街道议事代表驻巷收集民意,更联动了“全胜调解”“晓燕说事”等调解品牌入巷调解纠纷。

五楼漏水泡了四楼天花板,两家争执不下。调解没在办公室,而是搬到了“新六尺巷”。第一次谈不拢,社区干部就邀请双方走走“新六尺巷”,讲讲互让互助的新故事;第二次请来专业人员检测定位责任;第三次依据《民法典》相关条款商量赔偿方案。五天后,两家人握手言和。

“以前有理没处说,现在有地方找人评理,大家互让一步,心里暖暖的。”像这样的暖心事,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20余件。

随着“新六尺巷”模式的深入人心,桂北小区迎来了美丽蜕变。

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红色物业”挂牌上岗,长期困扰小区的垃圾清运、绿化改造、停车规划等47个民生项目一一落地。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整洁美”,新增的50个停车位让车主不再“见缝插针”,老年食堂、健身器材、休闲长廊等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640 (4).jpg

业主在红馨物业咨询问题 魏瑞摄

更重要的是,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心骨”。80多名居民主动加入“护巷队”“监督组”“文艺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将互让互助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邻里互助蔚然成风。

“现在小区环境好了,服务跟上了,大家互帮互助,心里暖洋洋的,见面都是笑脸。”居民陈静的感慨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一条小巷,汇聚的是民生百事,传递的是邻里温情,夯实的是社区和谐之基。

如今,“新六尺巷”的暖心事还在继续,其经验已在垫江县30多个小区推广。一桩桩、一件件互让互助的暖心实事,如春风化雨,温暖着千家万户,也书写着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  作者:柏青青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