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江的千年文脉邂逅尼罗河的文明曙光,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长江遇见尼罗河”文明对话会系列活动于9月2日在埃及文明博物馆剧院隆重启幕。活动当天,中埃政府官员、文化学者、媒体代表及各界友人20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对话交流、成果签约、影展联动、数字文化展等多元形式,为中埃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注入新活力。

开罗时间9月2日上午,“长江遇见尼罗河”文明对话会在埃及文明博物馆举办。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埃及国家文明博物馆联合主办,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承办。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伊斯梅尔·哈立德,埃及国家文明博物馆馆长埃尔·塔亚布·阿巴斯,埃及新闻总署第一副署长穆罕默德·侯赛因,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吴立军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先后致辞,共同展望两大文明古国深化合作的广阔前景。
以文明为桥 续中埃友谊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相闻,到‘一带一路’的货轮穿梭,中埃友谊始终在文明互鉴中不断深化。”姜辉在致辞中回顾了两国交往历程。他特别提到,2024年重庆与埃及贸易额突破9.24亿元人民币,而中埃已结成17对友好省市、开通8条直航客运航线,2024年中国赴埃游客超33万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信任与向往。”他表示,长江与尼罗河同为文明摇篮,此次对话既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践行,更是重庆与埃及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的重要契机。
吴立军表示,中国驻埃及使馆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与中埃各界人士一道,全力落实两国元首战略共识,以更密切的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不断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共同书写中埃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解码大河文明 共探遗产价值
主旨演讲环节成为当天活动的思想盛宴,中埃专家学者双语交流,深入剖析大河文明的当代价值。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部长助理艾哈迈德·拉希马以《尼罗河和古埃及文明的兴起》为题,结合古埃及农耕、宗教与城市发展史料,生动阐释了“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源”,并介绍了尼罗尺的水文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赵云通过线上连线,从《全球气候变迁史视角下的水文观测遗产》切入,提出白鹤梁与埃及尼罗尺的联合研究对破解古代气候谜题的科学意义。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则梳理了两大文明在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领域的“隔空共鸣”。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分享的《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水下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
签约授牌搭桥梁 合作迈向实质化
埃及新闻总署第一副署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则表示,本次对话会充分体现了埃中两国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联系,埃及国家新闻总署将继续推动双方在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我们坚信,此次盛会将为埃中合作奠定新基石,进一步筑牢两国的文化与文明桥梁”。侯赛因说道。
随着思想交流的深入,活动现场迎来务实合作的“高光时刻”:三项合作成果的落地让中埃交流从“对话”走向“行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石强为艾哈迈德·拉希马颁发“重庆文物保护专家顾问”聘书,邀请其为重庆文物保护提供国际专业支持;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任陈冬艳则向中东通讯社主编艾曼·马哈茂德·穆斯塔法授予“国际问题专家、埃及特约记者兼评论员”聘书,借助埃及主流媒体讲好重庆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随后,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李鹏与埃及约塔传媒公司总经理舒鲁克·阿塔尔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授牌“第一眼TV埃及联络站”,双方约定将在人员互访、节目互播、联合摄制等领域展开常态化合作。

“第1眼TV埃及联络站”授牌环节。
合拍纪录片首映 埃及电视台多频道播出
当天的文化交流还通过光影与展览传递温度。中埃合拍纪录片《长江遇见尼罗河》首映仪式上,重庆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兵与尼罗河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奥萨马·拉迪,携手中埃主创团队共同点亮屏幕。现场播放了3分钟的纪录片先导片,长江三峡的雄奇与尼罗河两岸的壮美交相辉映,重庆的现代、开放与埃及的历史文明隔空对话。
埃及尼罗河电视台主创阿迈德·穆哈穆德在分享拍摄感受时表示,“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话与理解,而媒体可以成为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跨国联合制作如此重要:它们不仅仅是关于美好的影像,更是构建共同的记忆,搭建相互尊重的桥梁。”
据悉,从9月2日对话会举行的当晚起,埃及国家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卫星频道、纪录片频道、尼罗河电视台同步播放《长江遇见尼罗河》5集纪录片。纪录片有中文、英文、阿语、法语四种语言版本,将在其多个频道播出。接下来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将同埃及国家电视台在媒体内容生产及人员互访等方面深化合作,让这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持续可期。
对话会最后,中埃嘉宾共同为“长江遇见尼罗河”系列文化交流展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