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石柱:“调色盘”里藏着的“致富密码”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黄连、碧绿的莼菜,盛夏时节,在巴山渝水的褶皱里,石柱县悄然执起一支神奇的调色笔,以土地为画布、以汗水为颜料,精心绘制出红、黄、绿三色主导的农业产业画卷。这不仅是色彩的盛宴,更是振兴乡村、驱动共同富裕的深层密码。

三星乡石星村村民在采摘辣椒.JPG

红色热力:辣椒“火”出产业链条

入秋以来,走进三星乡连片集中的辣椒产业基地,村民们忙碌着采摘、装袋、背运、销售成熟的辣椒,红红火火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石柱的“红”,源于土地深处奔涌的热情。全县每年辣椒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年产鲜椒逾9万吨。然而石柱人深知,初级农产品只是起点。

石星辣椒专业合作社在烘制干椒 (2).JPG

在石柱,辣椒的旅程早已超越了农田边界。在小天鹅、怡留香、金东东等公司的流水线上,鲜椒被转化为辣椒酱、火锅底料、辣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7亿元大关。

科技赋予这抹红色不熄的动能,石柱建成了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先后培育出抗性强、辣味浓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柱红”新品种20多个,将椒农的亩均收入提升了20%。

“以前种辣椒,就怕行情不好烂在地里。现在实行订单农业,企业直接上门收购,还教现代种植技术,收入更稳了、口袋更鼓了!”三星乡石星村红光组村民谭弟慎今年种植辣椒11亩,他采摘着枝头上一个个红透的辣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订单农业与“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分散的椒农与广阔市场紧密相连,擦亮了“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百强县”“中国调味品原辅料(辣椒)种植基地县”金字招牌。

石柱县打造的黄连繁育基地.jpg

金色沉淀:黄连“苦”出产业新篇

春夏时节,走进枫木镇双塘村罗明兵精心打造的黄连种植基地,一株株黄连苗郁郁葱葱。“我家利用林下和熟地,种植的黄连有30余亩,每年采收6亩左右,去年收入了50多万元……”说到种植“苦黄连”带来的“甜收益”,这位老药农笑得合不拢嘴。

石柱的“黄”,是黄连在岁月里沉淀出的珍贵色泽。作为“中国黄连之乡”,石柱黄连产量占据全国60%以上,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每年综合收入约15亿元。这株古老药材,如今在石柱人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光芒。

六塘乡打造的小拱棚种连基地.jpg

“石柱黄连”地理标志品牌日益闪亮,优质黄连价格远超普通产品。深加工领域,药企将黄连转化为中药饮片、提取物、甚至黄连牙膏等高附加值商品,产业链条不断向下游延伸。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智慧的显现,石柱创新推行“黄连+林木+小拱棚”立体种植模式,巧妙破解了传统黄连种植耗材高、易水土流失、土地撂荒等难题,将生态负累转化为双重收益。

村民在采摘莼菜 (2).JPG

绿色宝藏:莼菜“滑”出生态溢价

初夏时节,在枫木镇石鱼村占地200余亩的莼菜种植基地,莼农们手起手落,娴熟地将一片片刚露出水面绿油油的莼芽采摘下来,扔进身旁的盆子中。

石柱的“绿”,是高山冷水滋养出的被誉为“水中人参”的莼菜。全县莼菜种植户超过4000户,种植面积达1.4万亩,每年综合产值达5亿元,总产量占全国7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已获得了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定。

“有机认证的莼菜,价格能翻一倍多。”石鱼村种植大户向可成深有感触,今年他种植的120亩莼菜总收入可达160万元。石柱莼菜不仅畅销国内,更自营出口日本。产业链上,鲜菜加工为保鲜莼菜、莼菜饮品,大幅提升了产品利润空间。

黄水镇打造的莼菜种植基地.jpg

这片“水中碧玉”还成为农旅融合的金钥匙。在位于冷水镇八龙村的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游客既能体验采摘莼菜的乐趣,又能在农家乐品尝莼菜美味,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绿色GDP”。“以前只卖莼菜,现在游客来吃来住,增收路子越来越宽了!”该村年过古稀经营“唐家小院”的民宿主人唐永发欣喜地说。

三色融合:特色“译”出振兴密码

从欣欣向荣的辣椒地,到连片集中的黄连地,到再到生机盎然的莼菜田,石柱的“三色”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致富提供了深刻启示。

产业根基,特色为王:紧扣资源禀赋,石柱将“土特产”文章做到极致,辣椒、黄连、莼菜无一不是地域标志性产物,具有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链条延伸,价值跃升:从田间到车间再到消费者的餐桌,产业链条的纵深延展,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深加工是石柱“三色”产业突破价格天花板的关键引擎。

科技赋能,绿色变现:无论是辣椒的良种选育、黄连的林药模式,还是莼菜的有机认证,科技与生态理念始终贯穿产业升级全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清晰可见。

融合共生,活力迸发:三产融合在石柱已成为生动实践,农业为基、加工业强筋、旅游业活血,形成互哺共生的有机系统,拓宽农民增收维度。

石柱的“三色”产业交响曲,是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当红、黄、绿在石柱大地上交相辉映,它们不仅调和出乡村经济的斑斓图景,更以坚实的步伐证明,找准特色、深耕产业、融合创新,土地便能回报以丰饶的希望。这抹源自山野的三原色,已成为更多乡村点亮振兴路上的明灯。

(  作者:隆太良 编辑 曾意欣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