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作为第七届西洽会重点主题活动之一,中国汽车、摩托车品牌出海非洲采供资源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在重庆成功举办,围绕“汽摩品牌新时代 抱团出海新非跃”主题,旨在深化中非汽摩领域合作,拓展采供对接渠道,推动中国汽摩产业全球化发展。
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拥有雄厚产业基础和交通枢纽优势,而非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汽车、摩托车等“重庆制造”在非洲广受欢迎,2024年重庆汽车、摩托车出口非洲分别增长552%、20%。
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巴卢穆埃内表示,该国2024年汽车进口量增长15%,当前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电池和绿色汽车工业价值链,欢迎中国电动汽车、摩托车和其他绿色技术的制造商赴该国经济特区建立组装工厂。
非洲正加快能源转型,运用丰富的钴矿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部分国家已建设电动车本地化产业链,将有力促进中国汽摩产业出口,同时也需防范相关风险与挑战。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表示,非洲是中国摩托车出口的第二大洲际区域市场,今年年一季度中国对非洲摩托车出口量达121万辆、同比增长63%,出口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67%。重庆摩托车企业正加快布局非洲市场,对非出口占比达到15—20%。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作经贸主题推介,全面介绍了重庆的基本情况及产业情况,并从贸易共进、投资共促、技术共享、人才共育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双方在汽摩领域加强合作的方向与路径。
主题发言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曹炜在《中国汽摩产业出海非洲发展趋势》中指出,中非汽摩合作凸显政策红利与绿色转型需求、产业链协同与本地化生产、消费升级与市场适配性等三大机遇,并将迎来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输出”、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等三大趋势。
交流对话环节,来自中非民间商会、中国摩托车商会、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的嘉宾围绕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实践、中非汽摩产业共建与创新驱动、非洲市场适配性与业务拓展策略、新能源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非洲不是简单的产品倾销地,而是与中国智造深度结合的创新试验田,中国企业正以“技术赋能的本地化、绿色驱动的可持续化、金融护航的生态化”三维战略,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转化为非洲工业化的内生动力。
对接会上,两份权威报告重磅发布。联合国工发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数字人才专委会发布了《全球化AI 数智人才生态系统建设,赋能非洲汽摩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全球AI在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21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65亿美元,全球汽车智能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149.2亿美元,中国凭借完善产业链、先进技术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而非洲以庞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产业活力,成为全球汽摩产业的新兴力量。
重庆现代开放型经济研究院与中非民间商会联合发布了《重庆汽摩产业出海非洲研究报告》,预测到2027年,重庆汽车出口非洲规模将突破350亿元,摩托车出口非洲规模将突破30亿元,中国企业应开展精准市场调研,深度本土化运营,快速抢占绿色交通发展机遇,以“长期主义”深耕非洲市场。
中国汽摩出海非洲联盟正式启航。中非民间商会、中国摩托车商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汽摩出海非洲联盟将搭建中国汽摩企业与非洲市场的合作桥梁,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产业合作,提供市场调研、政策解读、商务对接等服务,降低企业出海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签约环节,重庆市商务委员会与中非民间商会签署了关于加强对非经贸交流与合作备忘录。重庆3家企业分别与尼日利亚、卢旺达、肯尼亚等国企业签署项目协议,金额达16.5亿元,主要涉及汽车、摩托车及相关零配件组装等项目。
第七届西洽会中非汽摩采供资源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见证了中国智造与非洲需求的双向奔赴,更以16.5亿元订单和11家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的实质性突破,为中非产业链协同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从智库解码趋势到实战经验共享,从数智人才生态构建到供应链金融护航,这场盛会以系统化思维绘制了中非汽摩产业从“贸易出海”向“生态出海”跃迁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