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630报道了长寿居民杨先生,连续几个月不断遭遇电话、短信骚扰的事情。新闻播出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涉嫌违法?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呢?记者今天针对此事采访了法律界人士。
杨先生是长寿一家开发园区的工作人员,从今年5月份开始,他就不断接到陌生人的催款电话,还有所谓“催缴小组”发来的短信。按照对方的说法,一个叫做陈江的人,在四川眉山办理了信用贷款,备注栏填写的担保人名叫黄山。而到了还款日期陈江无法联系,对方便拨打电话联系担保人黄山。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电话却打到了杨先生这里。
杨先生多次向对方解释,自己不认识陈江,更不是担保人黄山,他们可以到长寿来当面对质,或者一起到派出所核实身份。但对方不管不顾,连续几个月不断拨打电话,要求杨先生督促陈江归还贷款。长时间的骚扰,让杨先生不堪其扰。
杨先生的遭遇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如果遭遇这样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为此,记者咨询了律师。
按照法律规定,高频骚扰、威胁恐吓等软暴力手段,均被视为暴力催收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入刑。市民在遭遇暴力催收时,可以收集电话录音和短信作为证据,首先向主管行政机关投诉。像杨先生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联系互联网金融协会进行举报。
我们采访当天,杨先生已经到当地派出所报案。邓律师介绍,公安机关通过调查核实,确认对方存在暴力催收行为,也可以依法做出处罚。而杨先生的遭遇还存在另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很可能对方找错人了,误把杨先生当作担保人黄山。这种情况,杨先生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