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重庆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精准助力高效能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法治正日益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法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受理案件量年均增长5.16%,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璧山区,来凤街道来凤村居民王朝明遇到一起纠纷,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向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
璧山区来凤街道来凤村村民王朝明说:“法律援助就给我们派律师来,我们点都没跑路,全都是律师给我们跑的,我们没有花钱。”
五年来,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7万件,为农民工、残疾人等挽回经济损失22.8亿元。从今年1月1日开始,法律援助还取消事项限制,实行兜底性的应援尽援。
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谭友成介绍,经济困难认定标准,也从过去的单一收入认定制,调整为综合评估认定制,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彰显了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注重实效,贴近民生的创新与温度。
在立法方面,我市聚焦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让立法的项目选得准,比如:针对过去老旧小区电梯故障的维修责任存在“踢皮球”的情况、人员受困以后救援慢等居民的“心头愁”,我市及时修订电梯安全管理办法,用制度明确维修责任划分、响应救援时限,让居民乘梯更安心。目前全市在用的27万台电梯中,已有7万台具备物联功能。
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副处长杨云告诉记者,从目前运行的情况看,全市的电梯困人平均救援时间,从一被困到救出来,只需要5分钟之内。
“十四五”期间, 我市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规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民生领域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医保基金监管等法规规章49件;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出台了数字化城运中心建设、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等法规规章。五年来, 全市 共提供各类法律普惠服务超700万件,建成1.3万余个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员达到5.7万人,办理人民调解案件263.3万件。在专业性法律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律师事务所有1106家,律师总数超过2万人。
市司法局立法一处处长苏苏表示,“十五五”期间,市司法局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推动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发展中服务民生,全力服务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朱春亚 特约记者 简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