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谈判80周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重庆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出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脉。正如邓颖超同志在1985年10月14日重返红岩村时题下的那八个大字“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红岩精神至今启迪着当下。特别策划“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跟随记者去探访,红岩精神为什么以“红岩”为名。
这种在重庆随处可见的红色石头,学名叫侏罗纪红色页岩,是渝中半岛的地基。记者现在所在的这片坡地,形状酷似伸向江边的山嘴,当年被叫作“红岩嘴”。这里,也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1938年秋,武汉沦陷后,中共南方局及其掩护机关——八路军办事处迁往重庆。当时的重庆市区,经常遭日机轰炸。郊外靠山隐蔽的红岩嘴,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张丽佳说:“因为我们这块地它是一个丘陵地带,主要是种果树、种蔬菜,起名叫作大有农场,就是大丰收的意思。他们就联系上了农场的主人饶国模,在这座大有农场里修建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饶国模,著名爱国人士。在红岩村饶国模故居一层,存放着大有农场的地契和一封红绸信,信上写着:“将重庆市红岩村内房屋两大栋,果园一幅,连同地皮一千方丈敬献我人民政府……”这是饶国模在1950年捐献的凭证。但事实上,从1939年夏天起,这片地方就已经成为中共南方局驻地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名义上是租用,实际上,饶国模没有收一分钱。
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张丽佳说:“抗战时期,受日本飞机轰炸的影响,砖瓦土石都是非常稀缺的物资。饶国模运用自己的家族关系,托朋友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大家筹集到了这些盖楼的砖瓦土石相关物资,才使办事处大楼在短短4个月内修建完成。”
此后八年,这位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房东”,给予共产党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办事处子女多了,她花钱盖了幼儿园;邓颖超的母亲病逝,她拨出地皮,作为墓地。两年后,周恩来的父亲同样安葬在那里。此后,只要有同志去世,都长眠在同一个墓园。用邓颖超的话说,“饶国模把南方局和办事处的生老病死都管完了。”
1985年,当邓颖超重返红岩村,在饶国模旧居前驻足沉吟,挥笔题写“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如今,红岩精神早已走出红岩村,山城大地上,那些接续奋斗的身影、温暖人心的故事,正是“永放光芒”的生动注脚。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恋 冯栎匀 汤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