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底线的关键使命。近年来,我市将废弃矿山治理、绿色转型纳入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全局,在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同时,持续深挖生态资源的经济潜能。如今,曾经“千疮百孔”的矿山伤疤,不仅重披绿装,更蜕变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 “绿色聚宝盆”,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
记者来到位于北碚静观镇中华村的一间民宿,曾经这里是一个矿尘漫天的矿区,经过4年的生态修复,如今已变成了绿树环绕、广受游客欢迎的一个度假休闲旅游地。
民宿负责人周松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在这里开办过碎石场,矿山关停后,这里上演了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的转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父子俩打造的民宿也生意红火。
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既白民宿经营者、原矿山业主周松说:“每天有很多的客人自驾车过来进行赏花和摘果,我们是把矿山变成了一个周末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每年可以带动村集体分红15万元。”
北碚区静观镇镇长吴凯介绍,他们在周边又有新布局,选址10来处,准备打造民宿集群,未来村集体每年或有上百万的收入。
同样实现绿色蜕变的还有梁平区百里竹海腹地的猎神村。石膏矿关停后,当地用2年时间对130余亩矿坑实施复垦复绿。塌陷区天然梯坎地还被创新改造为100余个串联的梯级塘,种植莼菜、慈姑等10余种水生作物,形成立体湿地净化系统,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Ⅱ类以上。一揽子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随之跟进。
“通过分析猎神村的资源禀赋,梳理出了堂屋变商铺、民房变客房、竹林变景区的这么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梁平区竹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大会透露,2024年猎神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5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38000元。
从“矿坑+文旅”开发,到“湿地+森林”修复,重庆探索出差异化修复路径,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找到新增长点。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7025公顷。
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室主任张德强看来,生态修复+是一个很好的路子,结合我们重庆特有的江、湾、湿地,以及一些特色,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文旅,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么一个理论的具体体现。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