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有一系列以“公里”为关键字的地名,四公里、五公里、八公里......这些看似随意的地名,背后藏着一段热血的抗战历程。见证伟大抗战精神,跟随主持人,去重走这了不起的每一公里路。
坐过轨道3号线的朋友,肯定被这串地名搞懵过:四公里、六公里、八公里、九公里。难道,重庆取名这么随意吗?那二、三、五、七公里去哪儿了?
走!今天就带你去源头,寻找答案。
这里,就是解锁密码的钥匙,海棠溪码头!抗战时期,它叫零公里!
唐宋茶马、清代盐运,海棠溪码头千年不息,而它最悲壮的使命,始于抗战烽火!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事吃紧,急需国际援助,但日军又封锁了中国沿海,切断了主要外援通道。
“怎么办呢?就只有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里面,去重新打开一条生路!”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庆市档案馆特约研究员张亮介绍说,当时,重庆和贵阳之间,已经有一条488公里,起点为海棠溪的川黔公路。1938年,随着滇缅公路建成,由川黔公路、滇黔公路和滇缅公路相连,就打通了一条经由缅甸到昆明,再到贵阳,再抵达重庆的新的国际运输通道,也就是著名的中缅公路。
这条通道,成了支撑中国抗战的关键命脉,战略物资能否顺利抵达,直接关乎战争走向与民族存亡。五千多名中国司机、三千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组成“钢铁运输队”,驾驶卡车,满载汽油、枪弹、粮食、医疗用品等战略物资,一路顶着日军战机轰炸,从缅甸玩命飙车直奔中国!
张亮介绍,川黔公路是中缅公路上极为重要的一段,主要承担着进出口战略物资的运输任务。到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为了打破封锁,中国和美国联合开通了“驼峰航线”。经由“驼峰航线”转运到国内的物资,也主要由川黔公路来完成集散转运,而海棠溪就是川黔公路的零公里。所以,大量的军需物资在这里集散转运到国内战场,非常繁忙。
海棠溪是零公里,那四、六、八、九公里又是怎么来的?
张亮透露,川黔公路通车前,海棠溪到九公里一带主要是些农田和荒地,少有地名。抗战内迁后,这一带工厂云集、居民点增多,内迁移民就开始把公路里程作为地名使用。而且,四到九公里这一带,还有很多军需仓库,用公路里程命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密作用。
至于中间缺的几个公里数,张亮解释说,五、七公里其实部分公交线路也还在使用,二、三公里就在今天的罗家坝一带,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产生新地名,老地名正在逐渐被人淡忘。
“今天,我们依旧可以想象,那些运输国际物资的车队,经过数千公里跋山涉水以后,当他们看到这些路牌一个一个在面前出现,从九公里、八公里、七公里、六公里……直到零公里,就像胜利的倒计时,他们的内心得是多么激动!”张亮感叹道。
曾经用血肉丈量的公里数,如今已变成最飒的赛博朋克地标。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隐藏其间的那段英雄历史,人来人往,但此情此景就是对艰难岁月最好的致敬。
回望历史,从海棠溪延绵而出的这条生命线,承载着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立足当下,这条热血之路,已化作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脉络,践行着“中国必强”的理想。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陈霆 李小白 李嘉博 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