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7月1日,我市发布实施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无堂食外卖服务的团体标准,这个规范从准入门槛、加工制作到配送环节,构建起了全链条监管体系。那么,新规落地一个多月,效果如何呢?《今日关注》进行调查采访。
无堂食外卖店是指专做外卖的食品经营场所,不具备现场就餐服务条件,由于经营成本低、管理粗放,容易形成监管盲区。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实施的《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要求商家通过明厨亮灶、加工分区、食安封签等方式,让外卖处于阳光之下。
新规执行是否到位呢?
从记者在中心城区无堂食外卖聚集地的暗访情况来看,大多数商家都主动升级后厨,做到了厨房干净、操作台分区、外卖包装规范,但仍有少数商家存在问题。
问题一:证照不齐 一店多开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记者:“这些从业人员有没有健康证?”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可以不用办。”
记者:“你们办没有?”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我们的过期了,之前有,没人来查这些。”
《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中“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要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并在显著位置悬挂。但一些商家的公示栏却是一片空白。为了增加接单量,有些商家甚至“一店多开”,以此规避平台审核。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随便你看,哪家不是挂几个招牌,都是几个招牌。两个还是三个,看你自己。”
资质证照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守不住,那“幽灵外卖”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问题二:部分场所卫生状况堪忧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无堂食外卖卫生状况让人担忧。店内油污遍地,操作台杂乱无章,食材随意放置,无遮盖的熟食甚至紧紧挨着垃圾桶。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记者:“这边苍蝇多,蚊子多。”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没办法,热天,除非卫生条件相当达标。”
记者:“不是有防虫,防苍蝇的设备吗?”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有啊,我那边屋里有个,都是好看的,应付检查的。”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我衣服都不穿,着装什么?经常吃到头发被举报,吃根头发怎么了?扔了重新吃就行了。”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如果摄像头对着我,像这样切菜就不行。比如菜掉到地上捡起来,有几个不捡起来的?见怪不怪了。”
问题三:明厨亮灶形同虚设
外卖店工作人员提到的摄像头,是《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中规定的“明厨亮灶”,在厨房操作区安装摄像头,将画面传输到市场监管平台,是一种远程监督食品安全的管理形式。采访中记者发现,无堂食外卖店基本都安装了摄像头,但部分商家却在摄像头的使用上耍起了花招。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记者:“这个摄像头挡住了。”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这个不管。”
记者:“会不会来抽查?”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不会来抽查,你把电拔了就行了。他找到你了,你就说忘记了,搞忘记开了。纯外卖,说白了,环境就没多好,也不一定说没有耗子这些跑来跑去,是不是嘛?”
另外,还有商家偷偷调换角度,将摄像头对着非操作区域。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都是聪明人,我对着操作间,万一我有什么,这个就是证据。我对着骑手来取餐,相当于只是一个监控而已。”
问题四:食安封签不规范
最后,再来看外卖打包和配送环节,《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要求,在外卖食品包装上使用食安封签,或者其他形式的密封外卖包装进行封口,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完整性。但有些商家对此却并不重视。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不需要,你看隔壁这些包装,就是用个塑料口袋简单地包装下,有什么嘛。”
记者发现,一些外卖商家使用订书钉或者胶带替代封签,但这些并不具备“开启后不可复原”的功能。
【暗访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你不用,谁管你?有很多用,顾客觉得有保障些,但是这个还是要遭几分钱。”
记者:“成本又上去了。”
无堂食外卖店工作人员:“嗯,还是要点钱。”
根据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市餐饮外卖商家约6万家,其中无堂食外卖占比约30%。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服务标准落地重庆,无疑为外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全面见效仍需监管部门、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多方合力,只有让看不见的后厨被看见、被管好,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