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统筹开展的重庆市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将“垃圾分类不准确”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加以推进,以“治小事”为切口提升城市“大文明”。
在涪陵区多个重要交通路段,近期新增了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每处广告牌都有一个卡通人物为垃圾分类对外宣传代言。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原江陵厂家属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开放式社区,这里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多,当地通过“居民自治+社区支持+制度约束”模式,构建起无物业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设置了40个分类投放点,并采用了智能化投放设施。
江北区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推进办负责人刘睿:“建立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宣传体系,对片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提档升级,实现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的收运,大件垃圾预约收运。”
在璧山区福禄镇,各垃圾收集点数据纳入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旦即将满溢,便触发告警,工作人员立即调度垃圾清运车清理,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实现垃圾分类治理进入“数智化”时代。
璧山区福禄镇规划建设岗负责人淦映杰:“以渝快政基层智治平台为基础,在7个地段试点投放了AI摄像头,进行自动监测报警,确保了垃圾收运工作的时效性。”
璧山区福禄镇和平村村民周家礼:“卫生像这样收集了过后,绝对是干净了 ,就没有哪里有污染了。”
在永川区枫桥郡小区,居民王先生用微信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并根据操作指示将压扁的废纸箱投放进资源回收柜,随后“环保金”实时到账。永川区设置了600多个这样的回收柜,每月分拣量约500吨。
重庆喜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冯兰:“主要分拣衣物织物、废旧纸壳、塑料瓶等70多类物资,转化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
永川区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办主任蒋梓灵:“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聚焦“垃圾分类不准确”问题,我市正加快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提升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力争到2027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