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足区万古镇天锅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抢抓农时,在水稻收获后投入到川芎种植工作中。通过土地集中流转、探索“稻药轮作”模式,天锅村不仅让闲置农田“活”了起来,更走出了一条“良田筑基、特色兴业、集体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大足区万古镇天锅村的高标准农田。(记者:李东 摄)
天锅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的田块平整开阔,村民们两人一组、三人一队,或翻耕土壤,或栽种芎苗,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据了解,这片充满生机的农田,此前还存在分散种植、利用率低的问题。为破解土地经营难题,天锅村选择了主动破局

村民们正在抢收川芎。(记者:李东 摄)
天锅村支部副书记曾令孝说:“我们万古镇天锅村集中流转300多亩(土地)给种植大户种植川芎。采用稻药轮作模式,实现一年两季种植,年产量60万斤,给村民每亩带来400元的稳定收益。”
“稻药轮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农田空档期。水稻收割后,原本闲置的土地及时种上川芎,实现“一年两季”种植,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而对于村民来说,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不止于“每亩400元”的稳定收益,更有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村民们正在抢收川芎。(记者:李东 摄)
“现在种川芎能挣一百多元一天,中午有一顿午餐,挺安逸。”万古镇天锅村村民曾令良高兴地说。
“又流转了土地,又锻炼了身体,还能挣钱,生活肯定越来越好。”万古镇天锅村村民文洪容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天锅村的川芎种植已带动周边4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问题。下一步,村里还将继续围绕川芎产业做文章,探索深加工、品牌化发展路径,让“小川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