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是重庆由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的一条关键路径。提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需要铁轨港口等"硬基建",还要有大数据的“软联通”。不久前,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被评选为“2024年度重庆市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数字化改革如何赋能通道建设?一起走进今天的联播观察。
前段时间,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收到“数字通道”一条提示:一批“重庆造”汽车零配件可能在广西钦州港遭遇“爆舱”,无法及时出海。
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信息部主办陈佳说:“当时货已经在重庆去广西的路上了,如果重新订船肯定要等到一个月后,那肯定对企业按时交付订单有影响。”
货物还没到广西,系统如何未卜先知?其背后,是“数字通道”AI风险预警功能。通过对来自港口的实时数据分析,“数字通道”能够准确预判途中的关卡、堵点。
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信息部主办陈佳说:“因为提前收到这个预警,我们紧急联系港口介入,提前了一周顺利发运。”
这样的风险预警十分必要。以海运环节为例,集装箱出海要提前预定“船票”。但是,港口为了避免舱位虚耗,会按一定比例超售。如果出现船只爆舱情况,货物堆在港口的滞留成本每天近万元。
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信息部主办陈佳说:“比如航线可能临时中断、港口发生拥堵,也有可能目的地突然提高物流准入门槛,我们就可以通过平台预警,然后提前进行规避。”
“数字通道”解决的另一个痛点是复杂的货运流程。国际货运涉及的主体多、流程长、手续复杂,一批货要从重庆发出,出口企业要和海关总署、口岸办、铁路、港口等9个部门单位,以及货代、运营平台、鉴定机构、船代等10多个代理机构发生联系。出口企业需要分别按照以上部门单位和代理机构的要求,填报相应材料。从生产出货、到目的港收货,要走58个流程,填32份单证。而且,每个环节都可能卡壳,一卡壳,货就出不去。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电子口岸中心主任熊朝阳说:“询价单、报价单、订舱委托书、铁路请车的申请表等等,就非常复杂。”
破局从一场数字化攻坚战开始。去年4月,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的重庆提出:全方位提升数字通道贯通实战能力,高水平建设“通道大脑”。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依托国家战略支持和市场力量参与,重庆牵头归拢海关总署、国铁集团、人民银行等“国字号”部门机构及相关省区市等46类352项数据,并借助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框架,与沿线新加坡、老挝等国家实现“数据握手”,以数字化手段再造工作流程、重塑工作体系。现在,出口企业要办理业务,只需要扫一扫数字陆海新通道的二维码,填报一次材料,极大压减流程、提升效率。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电子口岸中心主任熊朝阳说:“把各部门机构单位中间的墙给拆了,拆墙用的手段就是我们的‘一码通’。这个‘一码通’就从订舱那个地方开始,然后根据我的业务流线,把所有的数据都给灌入那个‘一码通’的服务体系当中,用这个‘一码通’来衔接每一个环节,去关联它不同的业务主体,去贯通它的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每一个流程里面的单证及其信息。”
把新闻中出现的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再来对比来看:这是过去,出口企业要走的流程就像一团麻,稍错一步就容易打结,看得人强迫症都犯了;这是现在,一团麻变成了一条笔直的线,强迫症瞬间治愈。要制作对比图很简单,要开拓这一工作却很难,而这还只是起点。当前,重庆正在思考如何以数字陆海新通道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在贸易、财税、金融、产业等领域的政策制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贡献改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