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加值40.48亿元、增长2.7%,增速连续3年全市前10位、渝东南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5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连续2年全市前3位、渝东南前2位;成功摘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块“国字”招牌……在2024年度,我县紧紧围绕打好“五大主动仗”,加快建设“四新一地”,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改革突破、提质增效”年行动,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交出了一份农业增效、农村和美、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答卷。
聚焦粮食安全“底盘稳” 增产保供扎实有力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不移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深入推进“稳粮扩油”工程和“稳面积、提单产、抓示范”行动,全年实现粮食种植面积67.76万亩,产量22.62万吨、同比增长0.74%。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6.64万亩、22.35万吨以上。
食物供给丰富多元。加强“菜篮子”“肉盘子”产品生产供给,深化落实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全年实现蔬菜产量55.3万吨、生猪出栏27.17万头、肉牛出栏2.75万头、羊出栏5.32万头、家禽出栏171.38万只。肉蛋鱼、果菜茶等生产稳定、供应充足,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了老百姓的饭桌。同步推动川渝农副产品综合产业园、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等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
耕地保护量质并升。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扎实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新建和改造提升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3.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95万亩、占耕地面积63.5%。全县耕地保有量6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4.71万亩,分别超目标任务1.09万亩、0.11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聚焦精准帮扶“不返贫” 成果巩固不断提升
监测帮扶精准到位。持续完善用好“6543”防返贫监测工作法,全年新识别监测对象212户690人、风险消除219户617人。全年完成教育资助3.26万人次、医疗救助14.97万人次。动态及时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牢牢守住“一个也不能返贫”的承诺。
促农增收成果显著。创新低收入群体“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促增收举措,精准实施“产业、就业、财产、保障”4大类15项增收举措,2024年累计发放产业补贴23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4900万元,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实现“清零”,低收入群体“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促增收工作经验获市领导批示并在全市推广。
社会帮扶持续给力。深化拓展与中核集团、山东淄博、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南岸、綦江的协作范围和领域,2024年累计到位各类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项目112个。
广辟渠道推动就业。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9场,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21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全县有就业意愿的2.6万名农村群众全部就业。
聚焦“三色”产业“提质效” 强链增效提档加速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扩面提质发展以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三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80万亩,加工辣椒产量占到全市的70%,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到全国的60%,莼菜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到全球的70%。推动以黄连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由农业特色县向农业强县加速转身。携手国药太极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开辟产业融合发展新赛道,建成全市首个紫苏叶GAP基地,新建黄连GAP基地1万亩,打造千亩级辣椒示范基地4个、千亩级莼菜示范基地2个和规模化、标准化黄连种植示范基地3个。“石辣7号”获评“全国辣椒十大潜力品种”“高辣优质朝天椒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莼菜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实现由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与日本株式会社AS签订1亿美元的产品出口订单,莼菜产品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罗森集团旗下高端超市,石柱农特产品远渡重洋走上了世界舞台。
推动集群化、精深化加工。大力实施加工能力突破行动,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54家,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4亿元,同比增长15.6%,2024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赛马比拼”综合排名渝东南第1位。“莼小丝”获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设计大赛产品组金奖。
推动品牌化、特色化营销。大力推进“源味石柱”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累计认证国家级农产品品牌188个,市级农产品品牌61个,“巴味渝珍”授权产品7个。石柱莼菜被纳入具有“西部辐射力”的“土特产”品牌重点培育,小天鹅公司“洪崖洞”、金东东辣椒“山房锦”等产品进入全市消费品“爆品”培育库。“莼小丝”获IHIA(国际清真诚信联盟)认证,石柱莼菜、石柱辣椒上榜“重庆蔬菜十大品牌”。
聚焦改革创新“优势显” 乡村活力持续激发
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围绕“一统七改”重点任务,优选15个乡镇、村试点推进,其中5个村纳入市级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村创建范畴,成功争取市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入选全市强基固本典型案例,“强村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在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政策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超过800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清零。
市场主体带动力度持续加大。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1183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乡村产业项目1296个,联结村集体229个、覆盖农户3.86万户,户均增收超1万元。推动思政研学、艺术写生、乡村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桥头镇创建“全国万企兴万村”示范镇案例获评全市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
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持续完善。建成重庆市石柱县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全年完成农村产权项目登记(交易)共计341宗,成交金额达970余万元。
农旅融合为发展注入新活力。成功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起“大文旅”产业体系,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594家,带动10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聚焦乡村建设“全域美” 和美乡村加速蝶变
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76公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实现“四个100%”;完成农村供水保障项目14个,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4%;行政村5G通达率达100%。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保持“两个100%”,全县所有乡镇村文化中心、流动文化服务进村入社、物联网服务配送实现“三个全覆盖”。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挖掘石柱乡村特色文化和独特资源,加快推进具有石柱辨识度的“风情土家韵•巴渝和美风”乡村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净美责任制”,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36户,成功创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镇1个和美乡村10个,沙子镇卧龙村、枫木镇昌坪村荣获全市“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优秀奖”。
聚焦乡村治理“加砝码” 治理效能充分彰显
构建基层智治新体系。坚持党建统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重构,“141”基层智治体系和乡镇(街道)职能体系深度融合,33个乡镇(街道)全面实现实战化运行,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桥头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
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和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婚丧事宜操办“八反对八倡导”,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创建文明村镇25个、文明家庭32户。
打造平安乡村新样板。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迭代升级“贵和工作法”,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经验做法,全县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8.27%。“贵和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基层安全“十户互助”联防联控机制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全市推广。通过织紧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农村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田畴织锦绣,沃野结硕果。如今,在石柱这片火热的大地上,全县人民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汇聚着更强大的力量,信心满满、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