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周光明:40余年担起家庭责任 用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

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40余年来,他赡养6位老人、资助患病的堂弟接受治疗,用互敬互爱、勤俭持家的家风经营出和谐温暖的文明之家,用真心真情谱写了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他就是2024年度石柱身边好人——周光明。

4月9日清晨,石柱县南宾街道横街社区的一间屋子里,阳光斜照进窗户,空气里氤氲着温暖的气息。周光明将热腾腾的早餐送到婶娘手中,然后开始收拾床铺、打扫卧室……这是周光明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周光明的婶娘张贤英与幺叔周法武成家后无儿无女,幺叔病故后,她独自居住在小屋里,形单影只,满心孤苦。由于年事已高,张贤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丧失了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时常摔倒,再加上她身患多种老年疾病,只能依靠各类止疼药和其他药物维持治疗。面对这样的状况,周光明毫不犹豫地将婶娘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这一照顾,便是漫长的岁月。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守护中,周光明始终坚守着那份初心和孝心,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把婶娘当作亲生母亲一般关怀备至。

张贤英说:“我来这里九年了。吃药是周光明给我买,饭是侄儿媳妇煮好给我吃,洗衣服也是他们帮我洗,孙子孙女们也给我零花钱,全家人都对我很好,没把我当外人,我过得很幸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周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口头禅的由来,还要从周光明苦难的幼年生活说起。周光明生于1949年1月21日,年幼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自然灾害中离世,后来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二叔、二婶,幺叔、幺婶,二姑将她视为己出,对他疼爱有加,还送他上学。

小时候的经历,在周光明心中种下了报恩的种子。成年后,虽然家庭条件普通,但面对患病的二叔、父亲和幺叔,周光明毫不犹豫把他们接到家中,挑起了照料他们的重任,独自承担起高昂的医疗费用,为他们养老送终。

“1984年,我把我二叔接到我家来治病。当时我家只有30个平方左右,包括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厨房就在阳台上。我们一家6口人住在一起,只能有的睡床有的睡地铺,而且我的工资每个月只有36.5元,但我还是想自己的一份力,把他治好。”周光明说。

厚道必福,大德必寿是周光明的家训。在周光明的言传身教下,全家成员参与到对老人的照料中,成功地将赡养责任转化为强大的家庭凝聚力,孝老敬亲成了这个特殊家庭一道靓丽的家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不管再忙再累都会在抽空带着儿女回家吃饭,一起聊天、看电视,用亲情的陪伴温暖老人孤独的心灵。

周光明妻子谭祥梅说:“人多的时候,家里有十几个人一起吃饭,我也不会觉得累,给他们煮饭我也很高兴,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赡养老人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是最基本的。”

人们常言,一个女婿半个儿。岳父去世后,作为女婿,周光明将岳母接来家中,细心照料起居,耐心送医服药,颠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以超越血缘的孝心书写现代孝道新风尚。周光明得知二叔的儿子身患血癌,他每年为其支付5000元的治疗费。在周围邻居和朋友的眼中,勤劳善良、忠厚孝顺是周光明的代名词。他除了照顾家人,还经常关注老人和困难群体,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周光明这些年承担了6个老人的重担,我们都很敬佩他。他的家庭也是非常和睦,和长辈的关系非常好,对子女、孙子孙女们也很爱护,整个家庭从上到下都是其乐融融的。”石柱县南宾街道横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屏告诉记者,“他与邻居关系也非常好,遇到邻居经济困难的,他也经常乐意的提出帮忙。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40年只是个简单的数字,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最清楚。40年的不懈坚守,辛勤付出,周光明以无私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家,用善良的心照亮了每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殷殷孝心。

(  作者:马瑗 编辑 何小敏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