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科技赋能“巴渝粮仓” 智慧农业绘就丰收画卷

春分过后,农事渐忙。我市各地春耕生产“智慧十足”:从开州的“粮菜轮作”到奉节的“柑橘保姆”,从潼南的“智慧气象”到梁平的“新农人课堂”,科技赋能正让“巴渝粮仓”焕发新生机。

在开州区南门镇花林村,收完一茬白萝卜后,土地墒情正好,一台大型耕作机正在田间作业,为玉米播种作准备。通过“一季粮两季菜”的轮作模式,每亩地每年收益可以达到1.2万元,土壤利用率提高了45%。

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粮油服务站站长王开周介绍,玉米播种密度比传统模式要增加1000株(每亩)左右,密度达到了3800株左右,平均亩产量可以增加150到200公斤。

在位于花林村的鲁渝蔬菜产业园,大棚里的智能系统全天候运转,通过传感器监测,自行调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目前,这里的水果番茄每株结果25—30串,产量是同类型番茄的三倍,螺丝椒也比普通大棚的产量高30%以上。

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斌介绍,通过他们的智能物联网设备,现在就能精确地测到土壤里所需的氮、磷、钾这些养分,根据这些养分指标,他们可以精确地给蔬菜浇水施肥,这样就比较节水节肥。

在奉节县安坪镇,3000亩杂柑基地迎来春管关键期。当地供销社联合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出“田保姆”服务,从清园去杂、修枝整形,到施肥补水、打药等,都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在梁平区星桥镇星桥社区,一批种粮大户正在学习无人植保机的操作要领。

种粮大户范金盛说:“现在种田还是要讲究科学,用这些新农具让我们种田更轻松,学了之后我立马准备买一台,刚好我们现在春耕,刚好用得上。”

为了让农业生产实现“知天而作”,潼南区气象局构建了48个自动气象站网络,实时监测农田温湿度、土壤墒情,提醒农户抓住晴好天气,加强管护。

潼南区气象台台长卜飞鸿表示,开展常态化直通式气象服务,送去第一手气象信息,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