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万企兴万村”的石柱桥头样本:“四业联盟”书写“三产融合”新答卷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静卧于武陵山深处,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的碧波与武陵山区的层峦叠翠交相辉映,这里曾是藏于群山间的“璞玉”。如今,该镇以“产业联盟共育业态”创新模式,运用艺术写生、特色民宿、农特加工、休闲旅游“四支”画笔,绘就了一幅乡村发展的斑斓画卷,共同勾勒出“富民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桥头全景.png

艺术写生:画笔为媒 唤醒沉睡山水

“推门闻香、移步见景”——这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对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的第一印象。2022年夏,他们在藤子沟湖畔采风时,被山水诗境震撼:白墙青瓦的土家院落错落于梯田间,虹桥双锁、野鹤起舞等八大景观宛如天然画布。专家们当即建议:“这里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乌托邦’。”

画笔与自然共舞.png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政府迅速行动,邀请高校编制《艺术写生专项规划》,在56个点位搭建风格各异的写生平台,从古桥老宅到梯田花海,从湿地飞鸟到云雾山峦,每一处都蜕变成为灵感的源泉。次年9月,天籁教育集团首批170名师生入驻瓦屋村“再别康桥”民宿,油画笔触与国画水墨在此交织,学生们在古树下凝神创作,将银帘瀑布、凌云奇峰、巴盐古道定格成永恒。

跃然纸上.png

为让“流量”变“留量”,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成立重庆千年桥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天籁教育集团、县农旅集团,推出“一对一”服务:写生团队只需专注创作,餐食、线路、活动策划均由专业团队包办。2024年,基地共接待艺术写生创作团体16批次、1.7万余人次,床位从400个激增至1000余个,与48所院校签约合作。村民马培生嗅到商机,返乡创办“金马驿客栈”,15间客房年利润超10万元,还带动5名村民就业。“以前卖卤菜,现在卖风景,这绿水青山真是金饭碗!”他笑着说。

特色民宿:乡愁为引 老宅焕发新生

藤子沟湖畔,半山腰上一座青瓦木梁的院落引人驻足。这里是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半山泮水”民宿,推开窗便能俯瞰碧波如镜。开业当天,30间客房被预订一空,游客惊叹:“住在这里,仿佛睡在山水画中!”

“半山泮水”听风吟.png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的民宿产业,是一场政府、企业、村民的“三重奏”。政府整治环境、收储110余栋闲置房屋和3处校舍;26家企业投资打造土家民俗、数字体验、户外野奢、森系疗养四大主题民宿群;村民则以房屋入股、务工分红。陶然居瓦屋小镇内,村民身着土家族服饰,为游客奉上“米米茶”,研学的孩子们在陶艺坊揉捏泥坯,笑声与茶香交织。

康桥暮色鎏金染.png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政府引进文旅公司,收储15栋闲置农房,改造成“再别康桥”民宿群,藤编灯笼、木雕窗棂、土墙灰瓦保留着岁月痕迹,而音乐餐吧、咖啡书院、游泳池、智能马桶、地暖等现代设施又让游客倍感舒适。2024年,全镇58个民宿院落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带动1200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元。民宿产业的蓬勃,让沉睡的老宅焕发新生,也让村民的“乡愁”变为“乡富”。半山泮水智慧民宿经理谭鑫原是外出打工青年,如今边学茶艺边接待客人:“以前觉得家乡落后,现在才发现,乡愁才是最珍贵的资源。”

农特加工:“三色”变身 “土货”变“金货”

清晨,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田畈村的翠冠梨园里,果农袁兵正在管理果树。尝到了去年的甜头,今年,他干得更起劲了。“我们的梨子成熟后就被送往加工厂制成梨膏,贴上‘田畈翠冠梨’品牌,价格翻了三倍。”他擦了把汗,笑容比阳光更灿烂。

山风裹挟梨花香.png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的“三色经济”——黄连的“黄”、辣椒的“红”、莼菜的“绿”,曾是村民的“救命草”,如今是产业链的基石。重庆千年桥头绿色农业公司整合7个村集体资源,发展辣椒、脆红李、雪梨等特色果业采摘基地1.2万亩,联动社会资本巩固“三色”示范带3700亩,加工园区引进高山腊肉加工厂、果酒作坊、中药材烘烤房等23个农特项目,注册“田畈翠冠梨”“野鹤溪”“桥头坝”等地域品牌,附加值提升35%,并通过“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机制,让农户共享红利。长沙村通过消费帮扶、直播带货,解决滞销难题,三年卖出农产品150万元,主播举着辣椒对着镜头喊:“我们的‘石柱红’,辣得过瘾,美得红火!”。

昔日撂荒地,今朝花果山,农特产业让“土货”变“金货”。

桥头新米.png

休闲旅游:全域融合 山水织就锦绣

“呜……”一声汽笛划破晨雾,藤子沟湖畔的观光小火车缓缓启动。这列全程2公里的湖畔火车,穿行于花海与碧波之间,成为网红打卡点。“孩子说像走进了童话!”重庆游客张女士举起手机,镜头里女儿的笑脸与窗外风景融为一体。

湖光山色两相宜.png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的旅游版图,以藤子沟湿地公园为核心,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滨湖乐园”“山水画廊”“风情渔村”等主题项目,联动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生态旅游圈。天籁教育集团推出“美育+研学”产品,学生们在湿地观鸟、林间写生,喜马拉雅露营基地的星空帐篷旁,篝火晚会与民谣演唱让年轻人流连忘返。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无动力水上运动填补水上体验空白,“墨禾村咖”等品牌落户丰富休闲消费场景……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综合效益突破1957.6万元,群众分红超80万元。

“山货”生金.png

从“养在深闺”到“风华正茂”,这里用艺术唤醒乡土,以产业赋能乡村,让1.3万桥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1万元,更让“乡村振兴积分银行”等创新实践登上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榜单。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乡村振兴样本,是客栈里的欢声笑语,是田畈梨膏的甜蜜滋味,是学子画板上的斑斓色彩,以生态为根、产业为脉、文化为魂,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活力,让每一次耕耘都结出硕果。未来,这座位于武陵山深处的小镇,必将以更绚丽的笔触,续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鼓得起钱包”的传奇。

(  作者:游凤 陈静 编辑 曾意欣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