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关乎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小事”。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我市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先锋建设“百千万”行动,以科技赋能,推动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力争在今年底前建设10个先锋区县 。
在渝中区协信公馆小区大门口,居民们正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将生活垃圾丢进智能投放点。只要站在感应区,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科技感满满。
一位协信公馆小区居民觉得,又干净、又卫生、又方便。
到了中端收运环节,装着厨余垃圾的垃圾桶被放到清运车传送带上,另一头的驾驶室显示屏,则会实时显示相关信息。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市容科副科长贾家华介绍,每个垃圾桶上都加装了RFID芯片,相当于桶的身份证,该系统带有称重感应传感器,会自动识别称重计量,并将数据自动上传至平台,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
在垃圾分类的转运末端,数字赋能的成效也日益凸显。跟随一辆清运车,记者来到九龙坡区陈庹路垃圾转运站,清运车首先要通过车身脏污检测系统的“全身扫描”,确保没有“抛、冒、滴、漏”才能进入卸料大厅。在卸料大厅的垃圾倾倒口,大件垃圾识别算法还会对清运车辆进行新一轮的检查。
“现在我们看到的坑位是一个生活垃圾的倾倒坑位。现在它里面混入了一个疑似木板的东西,实际上这个属于建筑垃圾,我们也是通过人工智能发现它,然后人工复审,向上进行一个追溯。”九龙坡区陈庹路垃圾转运站计量工作人员伍冠州说。
市城市管理局介绍,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先锋建设“百千万”行动,力争在年底前建设10个先锋区县、培育25个典型案例。
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推进办负责人曹洪军表示,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体制机制,做到前端投放收集准确到位,中端运输规范有序,末端处理高效集约,制定“学校教育”“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等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方案,强化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杨旖 蔡强 特约记者 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