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锚定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重庆与四川携手合作,为市民托起“稳稳的幸福”。系列报道《双城起风景》,今天聚焦高品质的“双城生活”。
周一早上,重庆姑娘李丝和成都人林飞鸿又迎来一周工作中最频繁的出行。复兴号G8610和复兴号G8609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山城重庆、从四川平原相向而行。成渝间高铁动车公交化运营1小时直达,让他们的生活如同在一座城市般便捷。
2024年8月23日,渝北区公安分局茨竹派出所发出首张川渝互通互认居住证。凭着这张居住证,户籍在四川广安、工作在重庆渝北的熊女士将便捷地就近申请公租房。
江北区图书馆,被不少网友称为“最美图书馆”。除了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藏书外,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广受好评的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通过一张卡,两地读者互认、图书互借互还。
如今,川渝阅读“一卡通”已实现115 家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成渝双核间实现1小时高铁直达、年日均开行125对,率先在成渝客专沿线各车站间推行“公交化”票制,22 条跨省际公交实现“一卡通”。推出7个川渝“一件事一次办”、34 项“免证办”事项,32项区域标准化协同试点事项实现同标办理,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涵盖就业、社保、就医、公积金等群众“身边事”。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时间由1个月压缩到最快当日办结。
在此基础上,2024年4月,川渝印发深化政务服务合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72项政策举措密集推出,让群众共建共享民生“幸福圈”。
唱好“双城记”的背景下,文化合作亮点纷呈。2020年8月16日,“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在成都开幕,川渝携手推动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让石窟瑰宝焕发新光彩;
2024年2月8日,第三届川渝春晚高燃登场。先进的视觉特效,情感化的叙事手法,全方位呈现巴蜀之地历史厚重、人文独特、风景秀美、生态和谐、产业兴旺的全新形象。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川渝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步履不停。
铜钵河,发源于四川达州大竹县,流经重庆梁平区、四川达州达川区,一度因川渝“各管一段”而沦为一条“纳污沟”。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对铜钵河开展巡查,合作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项目,让铜钵河重现澄澄碧水。
建立生态环境协作共管机制,重庆238个水站、四川331个水站实现水质数据共享,形成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跨省预警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完善跨省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布局,59种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进入“白名单”;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II类,25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成渝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路径、首批“新村民”入乡助农等探索备受瞩目。“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扎实开展,重庆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100%。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