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取暖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为了让人民群众安全的过年,温暖的过年,12月3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冬季安全烤火,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林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董林表示,根据近年来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件复盘分析,发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四个重点”方面:一是重点区域,渝东南、渝东北等高海拔地区以及建筑工地工人住宿区等。二是重点场合,婚丧嫁娶、生日聚会等人员密集场合,围炉煮茶、露营取暖等新兴业态。三是重点时段,元旦、春节期间等。四是重点人群,一老一小、鳏寡孤独、务工返乡等群体。 在此,市应急局号召大家共同关注这“四个重点”,在冬春季烤火取暖时保持高度警惕,切勿麻痹大意,全力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为自己和家人守牢安全防线。
同时,市应急局还出台了“八项措施”,努力做好监管和服务,加强源头管控、联防联控、宣传引导、应急救助、帮扶慰问,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对电取暖器、燃气器具生产、销售环节加强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依法处置,确保生产销售符合国家标准的CCC产品,让老百姓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二是推广联防联控。在各村居推广“十户联防”“包保到户”等措施,进行结对帮扶。各网格员、志愿者、乡镇(街道)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务必采取敲门行动,通过事故警示等方式,对群众家里的炉具取暖设备、用电设备、电线电路、房间通风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风险提示、防范措施到户入心。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用好村村通大喇叭、坡坎墙、广告牌、LED屏等载体,张贴宣传海报标语、广播反复提示、发送提醒短信、推送科普视频,持续加大安全宣传的力度。
四是完善应急救助。各医疗机构修订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精简医疗救援与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备齐、备足中毒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医务人员、设备、物资能及时到位。
五是做实帮扶慰问。对一老一小、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结合各类帮扶行动及重点节日走访慰问,为困难群众发放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设备,促进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六是做好通风换气。广大群众在室内烤火群暖时,要时刻注意开门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切勿闭锁门窗。
七是改进取暖方式。广大群众尽量淘汰火盆、炭炉等落后烤火取暖设备,多使用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取暖。特别注意多功能灶,因其集烤火取暖、烧水做饭等功能于一体,需加装排烟管道将有毒有害气体引出屋外,避免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在屋内聚集。
八是强化监测报警。有条件的群众可安装一氧化碳报警仪,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阈值时,能发出声光电报警,提醒开门开窗通风。
》》新闻多一点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现场急救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伤害:
首先要确保施救人员的自身安全。在施救时不要盲目救援,避免自身中毒。
其次要尽快通风。一旦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如果是室内中毒,要尽快打开门窗,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一氧化碳的浓度。
其三要科学施救。帮助中毒人员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中毒人员的衣领、腰带束缚物。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可能会引起患者呼吸困难,解开束缚物有助于患者呼吸顺畅。如果患者中毒症状较重,如出现昏迷、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呼叫120急救,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援。在等待过程中,可以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若中毒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等方式进行抢救。
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好五项措施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是不在室内采用天燃气、液化气、木炭、环保炭等炭燃料取暖,改用电取暖。
二是改进炭烤火炉具,炭烤火炉具应设置直通室外且排烟效果良好的烟囱,烟气不遗漏在室内。
三是正确开设通风孔,通风孔应开设在门窗的最上方,要经常检查排烟是否畅通,做到及时清理。有条件的建议安设排气扇。
四是保持室内通风,有条件的群众可安装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器。
五是不使用淘汰燃气热水器,不使用超期服役的燃气热水器,热水器最好请专业人士规范安装,不要自行安装、拆除、改装燃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