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力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人才工作系统重塑、整体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重庆、扎根重庆。
今年10月,长安汽车最新技术成果的集大成者——启源E07宣布正式上市,其搭载的智驾系统更是首次实现了全栈自主研发。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系统的落地量产,竟与重庆举行的“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有关。
长安科技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团队项目经理谭秀全说:“当时重庆市人社局说有这么一个活动,有一些比较难的课题需要攻关,我们就想到把这些课题‘揭榜’,产出了一个优秀的产品,希望这种活动可以多多举办,也可以把我们这些人才的能量,提供一个平台让它迸发出来。”
已经连续举行三届的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是我市专门为工程师搭建的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的重要一步。聚焦人才需求,我市还形成了贯穿工程师全生命周期的23项政策清单,激发工程师创新活力。今年,全市已经引进培育超过1万名卓越工程师,工程师总量突破40万人。
长安科技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团队项目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杜鹏说:“我觉得重庆这边给我的一个感受,他都是以实力说话,以成果论英雄,对我们工程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
“以实绩论英雄”,工程师们看重的,也正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点。今年,在人才评价环节,重庆在全国率先实施“计分+目录”双通道人才认定机制。对于科技企业的产业人才,从薪酬、岗位、专业技能等6个维度综合计分,按分数认定。而对高校院所等科研人员,则根据聘任岗位、承担项目、科技成果等情况,对照“目录”认定。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胡剑介绍,符合认定条件的人才,只需登录“渝快办”APP,搜索“渝才荟”应用在其功能页面点击“目录认定”或“计分认定”,按照相关步骤即可提交认定信息,认定完成后,系统将自动为人才赋码,实现“一码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
黄海是国科量子的总工程师,不久前,他通过“渝才荟”自主申报人才认定,一个星期不到,就通过新重庆D类人才认定,可以获得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等73项“公共+市场化”人才服务。
重庆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重庆量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海表示,通过“渝才荟”的发明专利,优先审查和快审服务,把常规需要大概两到三年的国家发明专利申请的流程,把它压缩到了一年左右,基本上缩短了一半的时间。
持续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我市已开发完善“渝才荟”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分类布局建设7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聚合。今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人才7.9万人,同比增长16%;新招收全职博士后1076人,同比增长30%;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50万人。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晓媛 陈望 特约记者 简易)